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包括排水层、支架层、基础层、排水降解层和排水降温系统;所述支架层直接铺设于城市道路基础上,包括若干叠合的金属多孔板,及填充在金属多孔板之间的碎石;所述排水层设置在支架层下方并插入城市道路基础内;所述基础层设于支架层上方,其沿道路长度方向的上表面中部向下倾斜凹陷,使其纵截面呈上大下小的等腰梯形状;所述排水降解层设置在基础层上方且其上表面水平;所述排水降温系统包括换热管、换热主腔室、立管、管帽和蓄水槽;所述蓄水槽上方中部开口且该开口与基础层上表面的凹陷处相对。该铺面结构稳定性好,且具有良好的透水蓄水性能和较高的铺面抗高温形变能力。
权利要求
1.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铺面结构依次连接后构成城市道路,每个铺面结构均包括排水层(1)、支架层(2)、基础层(3)、排水降解层(6)和排水降温系统;所述支架层(2)直接铺设于城市道路基础上,包括若干叠合的金属多孔板,及填充在所述金属多孔板之间的碎石;所述排水层(1)设置在所述支架层下方并插入城市道路基础内;所述基础层(3)设于所述支架层上方,其沿道路长度方向的上表面中部向下倾斜凹陷,使其纵截面呈上大下小的等腰梯形状;所述排水降解层(6)设置在所述基础层上方且其上表面水平,以作为城市道路路面;所述排水降温系统包括横向并排埋在基础层(3)内的若干换热管(4),设置在铺面结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换热管两端相连的换热主腔室(41),纵向设置在所述换热主腔室上方的若干立管(42),盖合在所述立管上方的管帽(43),及设置在城市道路基础内的蓄水槽(44);所述蓄水槽上方中部开口且该开口与所述基础层(3)上表面的凹陷处相对;
所述排水降解层(6)最大厚度为22~25cm,最小厚度为2~5cm,且所述排水降解层由开级配多空隙排水型沥青和降解材料按体积比1:0.5~1混合而成,所述降解材料由纳米锐钛矿粉、中粗砂、聚羟酸按重量比1:10~15:0.1~0.2混合而成;
所述换热主腔室(41)埋于城市道路基础两侧内,并位于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上方;所述换热主腔室还与蓄水槽(44)下部通过水平连接管(45)连通,所述换热主腔室内部的下表面高于所述蓄水槽(44)槽底,所述换热主腔室内部的上表面不低于所述换热管(4)顶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层(1)包括若干均匀设置在支架层(2)下方并插入城市道路基础内的蓄排水砖,每块所述蓄排水砖均包括底部混凝土过水槽(11),填充在所述过水槽内的级配碎石(12),及设置在所述过水槽上方的多孔陶瓷层(13);所述多孔陶瓷层(13)上方与所述支架层相接,所述过水槽下表面与所述蓄水槽(44)下表面齐平;所述级配碎石(12)的粒径大于3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层(2)的厚度为20~30cm,所述支架层中的碎石粒径小于25mm,并采用水泥将碎石稳定在所述金属多孔板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层(3)的最大厚度为30~35cm,最小厚度为10~15cm;所述基础层为沥青层,所述沥青层为ATB-25沥青、AC-25沥青混凝土、Superpave-25高性能沥青、SMA-13沥青、AC-13沥青、OGFC-13沥青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料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槽(44)侧壁内设有多孔陶瓷板(46),所述蓄水槽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渗流缝(47),所述多孔陶瓷板将所有所述渗流缝覆盖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降温系统还包括电控单元,所述电控单元包括远程计算机,设置在铺面结构侧面的微处理器(5)和信号收发装置(51),设置在所述换热主腔室内用于感应换热管内水位的液位传感器(52),设置在所述换热主腔室(41)下方的用于将多余水排入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阀(53),设置在所述立管内上部的气压传感器(54),设置在所述立管上的气压调节阀(55),及设置在所述水平连接管上的连通阀(56);所述微处理器通过所述信号收发装置实现与所述远程计算机的无线连接,且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排水阀、所述气压调节阀和所述气压传感器均与微处理器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位传感器(52)的安装高度位于所述换热管(4)上下内壁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管(42)外侧设有倾斜支撑板(48),所述倾斜支撑板内部中空并与所述立管连通,所述倾斜支撑板下部通过螺栓紧固在城市道路两侧,以起到辅助散热和支撑作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道路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得到迅猛发展,许多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其中,沥青路面结构由于具有较好的行车舒适性、易于修复、初期造价低等特点,已逐渐成为道路工程中最常使用的铺面结构。然而,这种路面结构也存在很明显的弊端:一是透水蓄水性差,当下雨天雨水会直接沿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排走,而在晴天又必须洒水才能保证路面湿润,虽然目前已有一些诸如透水混凝土新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排水问题,但是其蓄水性能依然很差,无法将雨水截留,并且,当短时间集中降雨时,依然容易出现积水的现象;二是路面很难与空气进行热量和湿度的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进而使得城市道路甚至整个城市内部温度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该铺面结构稳定性好,且具有良好的透水蓄水性能和较高的铺面抗高温形变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所述铺面结构依次连接后构成城市道路,每个铺面结构均包括排水层、支架层、基础层、排水降解层和排水降温系统;所述支架层直接铺设于城市道路基础上,包括若干叠合的金属多孔板,及填充在金属多孔板之间的碎石;所述排水层设置在支架层下方并插入城市道路基础内;所述基础层设于支架层上方,其沿道路长度方向的上表面中部向下倾斜凹陷,使其纵截面呈上大下小的等腰梯形状;所述排水降解层设置在基础层上方且其上表面水平,以作为城市道路路面;所述排水降温系统包括横向并排埋在基础层内的若干换热管,设置在铺面结构两侧并分别与换热管两端相连的换热主腔室,纵向设置在换热主腔室上方的若干立管,盖合在立管上方的管帽,及设置在城市道路基础内的蓄水槽;所述蓄水槽上方中部开口且该开口与基础层上表面的凹陷处相对。
具体的说,所述排水层包括若干均匀设置在支架层下方并插入城市道路基础内的蓄排水砖,每块蓄排水砖均包括底部混凝土过水槽,填充在过水槽内的级配碎石,及设置在过水槽上方的多孔陶瓷层;所述多孔陶瓷层上方与支架层相接,过水槽下表面与蓄水槽下表面齐平;所述级配碎石的粒径大于30mm。
具体的说,所述支架层的厚度为20~30cm,支架层中的碎石粒径小于25mm,并采用水泥将碎石稳定在金属多孔板之间。
具体的说,所述基础层的最大厚度为30~35cm,最小厚度为10~15cm;基础层为沥青层,所述沥青层为ATB-25沥青、AC-25沥青混凝土、 Superpave-25高性能沥青、SMA-13沥青、AC-13沥青、OGFC-13沥青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料层。
具体的说,所述排水降解层最大厚度为22~25cm,最小厚度为2~5cm,且排水降解层由开级配多空隙排水型沥青和降解材料按体积比1:0.5~1混合而成,所述降解材料由纳米锐钛矿粉、中粗砂、聚羟酸按重量比 1:10~15:0.1~0.2混合而成。
具体的说,所述换热主腔室埋于城市道路基础两侧内,并位于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上方;换热主腔室还与蓄水槽下部通过水平连接管连通,换热主腔室内部的下表面高于蓄水槽槽底,换热主腔室内部的上表面不低于换热管顶壁。
更具体的说,所述蓄水槽侧壁内设有多孔陶瓷板,蓄水槽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渗流缝,所述多孔陶瓷板将所有渗流缝覆盖住。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降温系统还包括电控单元,所述电控单元包括远程计算机,设置在铺面结构侧面的微处理器和信号收发装置,设置在换热主腔室内用于感应换热管内水位的液位传感器,设置在换热主腔室下方的用于将多余水排入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阀,设置在立管内上部的气压传感器,设置在立管上的气压调节阀,及设置在水平连接管上的连通阀;所述微处理器通过信号收发装置实现与远程计算机的无线连接,且所述液位传感器、排水阀、气压调节阀和气压传感器均与微处理器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液位传感器的安装高度位于换热管上下内壁之间。
更进一步的,所述立管外侧设有倾斜支撑板,该倾斜支撑板内部中空并与立管连通,倾斜支撑板下部通过螺栓紧固在城市道路两侧,以起到辅助散热和支撑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铺面结构设计合理,其排水层、支架层、基础层和排水降解层四层的结构设计,基础层与排水降解层协同,使其既能够充分的排水,又同时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蓄水,以满足在较长时间范围内湿润路面的需求;而其排水插入城市道路基础内,可实现稳定铺面结构并辅助蓄水的目的;其支架层又可大大提高其结构稳定性;再结合独特的排水降温系统,来实现排水、蓄水的有效调整,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能够有效排水、蓄水也稳定性强的路面结构整体。
(2)本发明排水层是嵌于城市道路基础内的,而其上方又与铺面结构主体部分固定,因为可有效提高铺面结构的稳定性,即使在长期雨水天气下,其铺面结构稳定性依然能得到有效保障。其排水层的蓄排水砖可直接制成砖形,安装也十分便利,还可起到辅助蓄水的作用,当雨水量极大,尤其是蓄水槽蓄满水后,由于其整体透水性较好的缘故,雨水会大量向下渗入道路基础中,其中大部分向下渗入地底,使得地下水资源得到补充,而另一部分则会通过多孔陶瓷层后进入过水槽蓄集。其多孔陶瓷层的设置一方面基于其多孔性质,可降低雨水流动阻力,使附近雨水可向此处汇集,然后流入过水槽中存续,一方面则是当无雨水时,可减缓过水槽中雨水蒸发速度,使其缓慢蒸发,逐步补充道路铺面结构上方的水分,使其能够长期保持湿润。而其过水槽内设置级配碎石,一方面是与多孔陶瓷层一样,减缓雨水蒸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城市道路基础内压力大,将过水槽填充可使其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
(3)本发明支架层作为整个铺面结构的核心框架使用,其采用金属多孔板及碎石组成,在此,其金属多孔板也可改为数根金属条均匀拼接而成,再在期间填充碎石,然后用较少的水泥(以不影响其渗水性能为准)将其固定即可。该结构可大大提高整个铺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使城市道路平整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4)本发明基础层和排水降解层共同构成铺面结构的面层,其中,基础层是由中粒沥青和/或细粒沥青制成,可以有效地抵抗沥青铺面表面温度应力,提高铺面的抗高温形变的能力,尤其当其由中粒和细粒沥青混合制成时,可有效防止车辙的产生,使整个结构完整性更能得到保障。此外,基础层的该设置,使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透水性,但是透水性又不如开级配多空隙排水型沥青强,再结合其上方等腰梯形状,因此雨水落下时,主要会汇集到倾斜凹陷处,使之向下流入蓄水槽中储存,而少部分雨水则会直接向下渗入道路基础中,且该部分雨水中又有部分会被排水层收集。该设置一方面避免了雨水的无限制下漏导致的道路基础泡水失稳的风险,又可达到一定的排水渗水作用,减轻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压力,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可有效的将雨水汇集并储存,当干燥天气出现时缓慢蒸发再给铺面结构补充。
(5)本发明排水降解层采用开级配多空隙排水型沥青和降解材料混合制成,其一方面可有效的透水,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其降解材料的设置,可使其具备催化剂降解骑车尾气的特性,使之能够有效的降解骑车尾气,进而降低城市中有害气体浓度,缓解机动车尾气污染。
(6)本发明还创新的设置了排水降温系统,该系统的设置,使之能够与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相结合,在铺面结构达到充分的蓄水排水目的后,能够将多余的水通过城市道路排水系统排出,避免影响道路路基,造成整个道路不稳定的情况。并且,其还利用该设置,达到了使铺面结构能够进行自降温的目的,大大提高了铺面的抗高温形变能力,进而确保铺面结构长期使用后仍然能够保证较好的完整性,无车辙等形成。
(7)本发明排水降温系统中,换热管、蓄水槽、换热主腔室、立管连通,使蓄水槽的蓄水既能够自然蒸发来对铺面结构进行加湿,还能够为换热管进行供水,换热管设置在基础层内(也可直接设置在基础层与排水降解层之间),当天气炎热时,换热管吸收排水降解层的热量,降低排水降解层的温度,雨水蒸发,蒸汽通过换热管进入换热主腔室、立管和倾斜支撑板中,带走热量并进行换热,蒸汽再冷凝成蒸发液,流回换热管,继续排水降解层中的热量,可以有效降低铺面结构在高温下的铺面温度,从而有助于防止车辙的形成;而该系统中的液位传感器、排水阀、气压调节阀和气压传感器均可实现自动监测操控,实时监控路面自降温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路面降温问题。
(8)本发明排水降温系统中,换热主腔室与蓄水槽之间的连通,一方面是为换热管供水,另一方面则是当蓄水槽满后,若是还有连续雨天,则可通过开启阀门使雨水进入换热主腔室中继续存续,若是依旧不足,则可直接将其排入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中排出,以减轻城市道路路基的压力,使之稳定性更强,更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原料或设备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图1为本发明沿道路长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沿道路宽度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俯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1-排水层,11-过水槽,12-级配碎石,13-多孔陶瓷层,2-支架层,3- 基础层,4-换热管,41-换热主腔室,42-立管,43-管帽,44-蓄水槽,45- 水平连接管,46-多孔陶瓷板,47-渗流缝,48-倾斜支撑板,5-微处理器, 51-信号收发装置,52-液位传感器,53-排水阀,54-气压传感器,55-气压调节阀,56-连通阀,6-排水降解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原料或设备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组合肥料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稳定性好、排水蓄水能力强的城市道路铺面结构,参见图1~图3,本实施例的铺面结构包括排水层1、支架层2、基础层3、排水降解层6,及设置在这之间并可与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相结合的排水降温系统。
具体来说,所述支架层2直接铺设于城市道路基础上,其厚度为 20~30cm。该层作为整个铺面结构的核心框架使用,包括若干叠合的金属多孔板,或者是由多根金属条均匀拼接而成的多孔板体,及填充在金属多孔板之间的碎石;所述支架层中的碎石粒径小于25mm,并采用较少的水泥(以不影响其渗水性能为准)将碎石稳定在金属多孔板之间。该结构可大大提高整个铺面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使城市道路平整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所述排水层1设置在支架层下方并插入城市道路基础内,排水层1 包括若干均匀设置在支架层2下方并插入城市道路基础内的蓄排水砖,每块蓄排水砖均包括底部混凝土过水槽11,填充在过水槽内的级配碎石 12,及设置在过水槽上方的多孔陶瓷层13;所述多孔陶瓷层13上方与支架层相接,过水槽下表面与蓄水槽44下表面齐平,可有效提高铺面结构的稳定性,即使在长期雨水天气下,其铺面结构稳定性依然能得到有效保障;所述级配碎石12的粒径大于30mm,以便于在能够起到辅助制成作用的同时,使其相互之间的间隙较大,能够起到蓄水的作用。其排水层的蓄排水砖可直接制成砖形,以便于后期安装。当雨水量极大,尤其是排水降温系统中的蓄水槽蓄满水后,由于其整体透水性较好的缘故,雨水会大量向下渗入道路基础中,其中大部分向下渗入地底,使得地下水资源得到补充,而另一部分则会通过多孔陶瓷层后进入过水槽蓄集。其多孔陶瓷层的设置一方面基于其多孔性质,可降低雨水流动阻力,使附近路基中的雨水可向此处汇集,然后流入过水槽中存续,一方面则是当无雨水时,可减缓过水槽中雨水蒸发速度,使其缓慢蒸发,逐步补充道路铺面结构上方的水分,使其能够长期保持湿润。
所述基础层3设于支架层上方,并且基础层为沥青层,所述沥青层为 ATB-25沥青、AC-25沥青混凝土、Superpave-25高性能沥青、SMA-13 沥青、AC-13沥青、OGFC-13沥青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料层,可以有效地抵抗沥青铺面表面温度应力,提高铺面的抗高温形变的能力,尤其当其由中粒和细粒沥青混合制成时,可有效防止车辙的产生,使整个结构完整性更能得到保障。本发明的基础层3沿道路长度方向的上表面中部向下倾斜凹陷,使其纵截面呈上大下小的等腰梯形状,并且所述基础层3的最大厚度为30~35cm,最小厚度为10~15cm;该材料、厚度和结构的设计,使之本身具有一定的透水性,但是透水性又不如开级配多空隙排水型沥青强,因此雨水落下时,大部分雨水会汇集到倾斜凹陷处,使之向下流入蓄水槽中储存,而少部分雨水则会直接向下渗入道路基础中,且该部分雨水中又有部分会被排水层收集。该设置一方面避免了雨水的无限制下漏导致的道路基础泡水失稳的风险,又可达到一定的排水渗水作用,减轻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压力,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可有效的将雨水汇集并储存,当干燥天气出现时缓慢蒸发再给铺面结构补充。
所述排水降解层6设置在基础层上方且其上表面水平,以作为城市道路路面,其大厚度为22~25cm,最小厚度为2~5cm,排水降解层6与基础层3之间整体形成上下均水平的面层。并且排水降解层由开级配多空隙排水型沥青和降解材料按体积比1:0.5~1混合而成,所述降解材料由纳米锐钛矿粉、中粗砂、聚羟酸按重量比1:10~15:0.1~0.2混合而成,其一方面可有效的透水,以达到本发明透水的目的,并且由于其材料的选择,使整个面层具有较高的抗高温形变能力,因此可使铺面结构的面层能够长期保持较好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则是其降解材料的设置,可使其具备催化剂降解骑车尾气的特性,使之能够有效的降解骑车尾气,进而降低城市中有害气体浓度,缓解机动车尾气污染。
所述排水降温系统为本实施例最核心的部分,其可与现有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进行有机结合,使本实施例铺面结构在能够达到有效的透水、蓄水性能后,还能提高其稳定性。具体来说,该排水降温系统包括横向并排埋在基础层3内的若干换热管4,设置在铺面结构两侧并分别与换热管两端相连的换热主腔室41,纵向设置在换热主腔室上方的若干立管42,盖合在立管上方的管帽43,及设置在城市道路基础内的蓄水槽44;所述蓄水槽上方中部开口且该开口与基础层3上表面的凹陷处相对。其中,换热管4内用于雨水流通,当天气炎热时,换热管吸收排水降解层的热量,降低排水降解层的温度,雨水蒸发,蒸汽通过换热管进入换热主腔室、立管和倾斜支撑板中,带走热量并进行换热,蒸汽再冷凝成蒸发液,流回换热管,继续排水降解层中的热量,可以有效降低铺面结构在高温下的铺面温度,从而有助于防止车辙的形成。所述立管则伸出地面,其上方的管帽可用于在旱季向其中注水,以维持其面层自降温的目的,所述立管42外侧设有倾斜支撑板48,该倾斜支撑板内部中空并与立管连通,倾斜支撑板下部通过螺栓紧固在城市道路两侧,以起到辅助散热和支撑作用。在此,还可以在立管上设置路灯、植株等,以使之能够与城市道路充分融合。所述蓄水槽44主要用于蓄积雨水,并且,所述蓄水槽44 侧壁内设有多孔陶瓷板46,蓄水槽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渗流缝47,所述多孔陶瓷板将所有渗流缝覆盖住,该结构可使蓄水槽内的雨水在不下雨的这段时间内,缓慢的向周围的土壤及植物渗透,使之保持湿润,而多孔陶瓷板的设置,则可有效减小渗流缝的压力,雨水先通过多孔陶瓷板,再通过渗流缝,则渗流缝不会因水压的作用被撑大、变形或者堵塞,能够长时间维持正常的运行周期。
所述换热主腔室41埋于城市道路基础两侧内,并位于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上方;换热主腔室还与蓄水槽44下部通过水平连接管45连通,换热主腔室内部的下表面高于蓄水槽44槽底,换热主腔室内部的上表面不低于换热管4顶壁,使之既可以起到连通器的作用,又不会发生雨水封堵换热管、致使蒸汽无法溢出换热的问题发生。
为实现自动控制,本实施例的排水降温系统还包括电控单元,所述电控单元包括远程计算机,设置在铺面结构侧面的微处理器5和信号收发装置51,设置在换热主腔室内用于感应换热管内水位的液位传感器52,设置在换热主腔室41下方的用于将多余水排入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排水阀53,设置在立管内上部的气压传感器54,设置在立管上的气压调节阀 55,及设置在水平连接管上的连通阀56;所述微处理器通过信号收发装置实现与远程计算机的无线连接,且所述液位传感器、排水阀、气压调节阀和气压传感器均与微处理器相连;所述液位传感器52的安装高度位于换热管4上下内壁之间。其中,各器件均可直接选用现有的常规器件,微处理器也可直接选用51单片机。
本实施例中,其蓄水池、换热主腔室和立管等均是可以抽出的结构,即使堵塞也可轻松的疏通。而相邻的铺面结构之间,换热主腔室可以设置为同一个,也可以使用法兰进行可拆卸连接,可降低安装难度。
在降水时,下落至排水降解层,由于排水降解层排水性能好,基础层排水性能相对较差,再由于基础层上方的等腰梯形结构,使得大部分雨水会逐步向基础层的倾斜凹陷处汇集,然后再通过极薄的基础层、支架层进入下方的蓄水槽中;同时,少部分雨水会直接通过基础层向下,再通过支架层后进入道路基础内,由于排水层的结构,使得这部分雨水中的多数会汇集流向过水槽,若是雨量较小,则即此完成铺面结构的排水蓄水,若雨量较大,为避免道路基础损坏,则需要开启连通阀,将雨水导入换热主腔室中储存,若达到液位线,则需要开启排水阀排水。
而当非降水天气,蓄积的水会缓慢蒸发,为道路铺面加湿,而由于换热管内有未满管的雨水,因此,若天气炎热,则换热管内的水会蒸发吸热,进而降低铺面温度,而蒸汽则会顺着换热管、换热主腔室、立管和倾斜支撑板流动换热降温冷凝,然后继续回流至换热管中,继续排水降解层中的热量,可以有效降低铺面结构在高温下的铺面温度,从而有助于防止车辙的形成。由于立管并未密封,因此,换热管中的雨水会逐渐减少,此时,可通过开启管帽向其中加水,也可以开启连通阀,使蓄水池中的水进入换热主腔室进行补充。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城市道路铺面结构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