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防护床,包括床架,床架两侧设有升降板,床架上设有升降床垫,升降床垫下设有防护挡板,防护挡板下方设有弹簧,弹簧下设有压力柱,压力柱下设有平衡支撑板,平衡支撑板下方设有支撑块,若干升降板侧面依次设有第一轨道、第二轨道、第三轨道及第四轨道,第一轨道面向第二轨道设有第一升降块,第二轨道面向第一轨道设有第二升降块,第三轨道面向第四轨道设有第三升降块,第四轨道面向第三轨道设有第四升降块,第一升降块与第二升降块间设有第一防护网,第一防护网与第一升降块、第二升降块及平衡支撑板连接,第三升降块与第四升降块间设有第二防护网,第二防护网与第三升降块、第四升降块及平衡支撑板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家用防护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长方形的床架(1),所述床架(1)左侧边沿设置有第一升降板(100)以及第二升降板(101),所述床架(1)右侧边沿设置有第三升降板(102)以及第四升降板(103),所述床架(1)上方设置有第一升降床垫(104)以及第二升降床垫(105),所述第一升降床垫(104)下方设置有第一防护挡板(106),所述第二升降床垫(105)下方设置有第二防护挡板(107),所述第一防护挡板(106)下方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第一防护挡板(106)连接的第一弹簧(108),所述第二防护挡板(107)下方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第二防护挡板(107)连接的第二弹簧(109),所述第一弹簧(108)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弹簧(108)连接的呈长方形的第一压力柱(110),所述第二弹簧(109)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弹簧(109)连接的呈长方形的第二压力柱(111),所述第一压力柱(110)下方设置有第一平衡支撑板(112),所述第二压力柱(111)下方设置有第二平衡支撑板(113),所述第一平衡支撑板(112)下方设置有呈直角三角形的第一支撑块(114),所述第二平衡支撑板(113)下方设置有呈直角三角形的第二支撑块(115),所述第一升降板(100)面向第二升降板(101)的侧面设置有第一轨道(116),所述第二升降板(101)面向第一升降板(100)的侧面设置有第二轨道(117),所述第三升降板(102)面向第四升降板(103)的侧面设置有第三轨道(118),所述第四升降板(103)面向第三升降板(102)的侧面设置有第四轨道(119),所述第一轨道(116)面向第二轨道(117)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升降块(120),所述第二轨道(117)面向第一轨道(116)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升降块(121),所述第三轨道(118)面向第四轨道(119)的侧面设置有第三升降块(122),所述第四轨道(119)面向第三轨道(118)的侧面设置有第四升降块(123),所述第一升降块(120)与所述第二升降块(121)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护网(124),所述第一防护网(124)分别与所述第一升降块(120)、第二升降块(121)以及第一平衡支撑板(112)连接,所述第三升降块(122)与所述第四升降块(123)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护网(125),所述第二防护网(125)分别与所述第三升降块(122)、第四升降块(123)以及第二平衡支撑板(11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块(120)下方设置有第一升降弹簧(126),所述第二升降块(121)下方设置有第二升降弹簧(127),所述第三升降块(122)下方设置有第三升降弹簧(128),所述第四升降块(123)下方设置有第四升降弹簧(12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块(120)与第一轨道(116)通过第一滚轮(130)连接,即所述第一升降块(120)通过与所述第一升降块(120)连接的第一滚轮(130)在第一轨道(116)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升降块(121)与第二轨道(117)通过第二滚轮(131)连接,即所述第二升降块(121)通过与所述第二升降块(121)连接的第二滚轮(131)在第二轨道(117)上下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升降块(122)与第三轨道(118)通过第三滚轮(132)连接,即所述第三升降块(122)通过与所述第三升降块(122)连接的第三滚轮(132)在第三轨道(118)上下移动;所述第四升降块(123)与第四轨道(119)通过第四滚轮(133)连接,即所述第四升降块(123)通过与所述第四升降块(123)连接的第四滚轮(133)在第四轨道(119)上下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网(124)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拉链(134),所述第一拉链(134)拉下后将所述第一防护网(124)分开连接;所述第二防护网(125)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拉链(135),所述第二拉链(135)拉下后将所述第二防护网(125)分开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衡支撑板(112)长度与所述第一升降床垫(104)长度一致,所述第二平衡支撑板(113)长度与所述第二升降床垫(105)长度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4)长度与所述第一平衡支撑板(112)长度一致,所述第二支撑块(115)长度与所述第二平衡支撑板(113)长度一致。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床体,特别涉及一种家用防护床。
背景技术
刚出生的婴儿可以躺在床上睡眠玩耍,由于他们活动能力有限,还不会翻身、爬动、行走,也不用担心他们会掉下来。当婴儿长到一定阶段,逐步具有了翻身、爬动、行走的能力,此时如果看护疏忽宝宝很有可能存在从床上滚下、跌落摔伤的风险。
然,如何让幼儿在床上休息或玩耍时,在移动到床沿边时立即对其进行防护是目前继续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家用防护床。
技术方案:
一种家用防护床,包括呈长方形的床架,所述床架左侧边沿设置有第一升降板以及第二升降板,所述床架右侧边沿设置有第三升降板以及第四升降板,所述床架上方设置有第一升降床垫以及第二升降床垫,所述第一升降床垫下方设置有第一防护挡板,所述第二升降床垫下方设置有第二防护挡板,所述第一防护挡板下方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第一防护挡板连接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二防护挡板下方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第二防护挡板连接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弹簧连接的呈长方形的第一压力柱,所述第二弹簧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弹簧连接的呈长方形的第二压力柱,所述第一压力柱下方设置有第一平衡支撑板,所述第二压力柱下方设置有第二平衡支撑板,所述第一平衡支撑板下方设置有呈直角三角形的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二平衡支撑板下方设置有呈直角三角形的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升降板面向第二升降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一轨道,所述第二升降板面向第一升降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二轨道,所述第三升降板面向第四升降板的侧面设置有第三轨道,所述第四升降板面向第三升降板的侧面设置有第四轨道,所述第一轨道面向第二轨道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升降块,所述第二轨道面向第一轨道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升降块,所述第三轨道面向第四轨道的侧面设置有第三升降块,所述第四轨道面向第三轨道的侧面设置有第四升降块,所述第一升降块与所述第二升降块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护网,所述第一防护网分别与所述第一升降块、第二升降块以及第一平衡支撑板连接,所述第三升降块与所述第四升降块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护网,所述第二防护网分别与所述第三升降块、第四升降块以及第二平衡支撑板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升降块下方设置有第一升降弹簧,所述第二升降块下方设置有第二升降弹簧,所述第三升降块下方设置有第三升降弹簧,所述第四升降块下方设置有第四升降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升降块与第一轨道通过第一滚轮连接,即所述第一升降块通过与所述第一升降块连接的第一滚轮在第一轨道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升降块与第二轨道通过第二滚轮连接,即所述第二升降块通过与所述第二升降块连接的第二滚轮在第二轨道上下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三升降块与第三轨道通过第三滚轮连接,即所述第三升降块通过与所述第三升降块连接的第三滚轮在第三轨道上下移动;所述第四升降块与第四轨道通过第四滚轮连接,即所述第四升降块通过与所述第四升降块连接的第四滚轮在第四轨道上下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防护网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拉链,所述第一拉链拉下后将所述第一防护网分开连接;所述第二防护网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拉链,所述第二拉链拉下后将所述第二防护网分开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平衡支撑板长度与所述第一床垫长度一致,所述第二平衡支撑板长度与所述第二床垫长度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支撑块长度与所述第一平衡支撑板长度一致,所述第二支撑块长度与所述第二平衡支撑板长度一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以下有益效果:
1.在人体需要躺床上时,通过按压防护网中间通过两侧的升降块将防护网进行下降并在人体躺床上后回弹;
2.在人体躺在床上后,立即弹出防护网;
3.所述防护网中间还设置有拉链,能够通过拉开拉链进入。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家用防护床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左侧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右侧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家用防护床第四轨道、第四升降块及第四滚轮剖面示意图。
其中:1.床架,100. 第一升降板,101.第二升降板,102.第三升降板,103.第四升降板,104.第一升降床垫,105.第二升降床垫,106.第一防护挡板,107.第二防护挡板,108.第一弹簧,109.第二弹簧,110.第一压力柱,111.第二压力柱,112.第一平衡支撑板,113.第二平衡支撑板,114.第一支撑块,115.第二支撑块,116.第一轨道,117.第二轨道,118.第三轨道,119.第四轨道,120.第一升降块,121.第二升降块,122.第三升降块,123.第四升降块,124.第一防护网,125.第二防护网,126.第一升降弹簧,127.第二升降弹簧,128.第三升降弹簧,129.第四升降弹簧,130.第一滚轮,131.第二滚轮,132.第三滚轮,133.第四滚轮,134.第一拉链,135.第二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参考图1-4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家用防护床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左侧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右侧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家用防护床第四轨道、第四升降块及第四滚轮剖面示意图。
具体的,一种家用防护床,包括呈长方形的床架1,所述床架1左侧边沿设置有第一升降板100以及第二升降板101,所述床架1右侧边沿设置有第三升降板102以及第四升降板103,所述床架1上方设置有第一升降床垫104以及第二升降床垫105,所述第一升降床垫104下方设置有第一防护挡板106,所述第二升降床垫105下方设置有第二防护挡板107,所述第一防护挡板106下方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第一防护挡板106连接的第一弹簧108,所述第二防护挡板107下方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第二防护挡板107连接的第二弹簧109,所述第一弹簧108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弹簧108连接的呈长方形的第一压力柱110,所述第二弹簧109下方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弹簧109连接的呈长方形的第二压力柱111,所述第一压力柱110下方设置有第一平衡支撑板112,所述第二压力柱111下方设置有第二平衡支撑板113,所述第一平衡支撑板112下方设置有呈直角三角形的第一支撑块114,所述第二平衡支撑板113下方设置有呈直角三角形的第二支撑块115,所述第一升降板100面向第二升降板101的侧面设置有第一轨道116,所述第二升降板101面向第一升降板100的侧面设置有第二轨道117,所述第三升降板102面向第四升降板103的侧面设置有第三轨道118,所述第四升降板103面向第三升降板102的侧面设置有第四轨道119,所述第一轨道116面向第二轨道117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升降块120,所述第二轨道117面向第一轨道116的侧面设置有第二升降块121,所述第三轨道118面向第四轨道119的侧面设置有第三升降块122,所述第四轨道119面向第三轨道118的侧面设置有第四升降块123,所述第一升降块120与所述第二升降块121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护网124,所述第一防护网124分别与所述第一升降块120、第二升降块121以及第一平衡支撑板112连接,所述第三升降块122与所述第四升降块123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护网125,所述第二防护网125分别与所述第三升降块122、第四升降块123以及第二平衡支撑板113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升降块120下方设置有第一升降弹簧126,所述第二升降块121下方设置有第二升降弹簧127,所述第三升降块122下方设置有第三升降弹簧128,所述第四升降块123下方设置有第四升降弹簧12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升降块120与第一轨道116通过第一滚轮130连接,即所述第一升降块120通过与所述第一升降块120连接的第一滚轮130在第一轨道116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升降块121与第二轨道117通过第二滚轮131连接,即所述第二升降块121通过与所述第二升降块121连接的第二滚轮131在第二轨道117上下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三升降块122与第三轨道118通过第三滚轮132连接,即所述第三升降块122通过与所述第三升降块122连接的第三滚轮132在第三轨道118上下移动;所述第四升降块123与第四轨道119通过第四滚轮133连接,即所述第四升降块123通过与所述第四升降块123连接的第四滚轮133在第四轨道119上下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平衡支撑板112长度与所述第一升降床垫104长度一致,所述第二平衡支撑板113长度与所述第二升降床垫105长度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支撑块114长度与所述第一平衡支撑板112长度一致,所述第二支撑块115长度与所述第二平衡支撑板113长度一致。
具体的,在人体位于第一升降床垫104时,所述第一升降床垫104感受到人体的重量则将所述第一防护挡板106通过第一弹簧108将第一压力柱110进行压下,第一压力柱110压下后将第一平衡支撑杆压下并通过第一支撑块114将第一升降板100以及第二升降板101升起,所述第一升降板100以及第二升降板101升起后通过第一升降块120以及第二升降块121将第一防护网124升起,升起后为所述位于第一升降床垫104上的人体进行防护;若人体位于第二升降床垫105时,所述第二升降床垫105感受到人体的重量则将所述第二防护挡板107通过第二弹簧109将第二压力柱111进行压下,第二压力柱111压下后将第二平衡支撑杆压下并通过第二支撑块115将第三升降板102以及第四升降板103升起,所述第三升降板102以及第四升降板103升起后通过第三升降块122以及第四升降块123将第二防护网125升起,升起后为所述位于第二升降床垫105上的人体进行防护。
具体的,若人体在上床时,按压将第一防护网124升起后,所述第一防护网124升起过程中能够被人体通过按压将第一升降块120以及第二升降块121进行下降至人体按压位置,所述第一升降块120通过第一滚轮130在第一升降板100的第一轨道116上被按压至人体按压位置处,所述第二升降块121通过第二滚轮131在第二升降板101的第二轨道117上被按压至人体按压位置处,若人体取消进行按压后,所述第一防护网124被第一升降块120以及第二升降块121弹起,即第一升降块120通过第一升降弹簧126利用第一滚轮130在第一升降板100的第一轨道116进行弹起,第二升降块121通过第二升降弹簧127利用第二滚轮131在第二升降板101的第二轨道117进行弹起,弹起后,为位于第一床垫上的人体进行防护;若人体在上床时,按压将第二防护网125升起后,所述第二防护网125升起过程中能够被人体通过按压将第三升降块122以及第四升降块123进行下降至人体按压位置,所述第三升降块122通过第三滚轮132在第三升降板102的第三轨道118上被按压至人体按压位置处,所述第四升降块123通过第四滚轮133在第四升降板103的第四轨道119上被按压至人体按压位置处,若人体取消进行按压后,所述第二防护网125被第三升降块122以及第四升降块123弹起,即第三升降块122通过第三升降弹簧128利用第三滚轮132在第三升降板102的第三轨道118进行弹起,第四升降块123通过第四升降弹簧129利用第四滚轮133在第四升降板103的第四轨道119进行弹起,弹起后,为位于第二床垫上的人体进行防护。
实施例二
参考图2-3所示。
结合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内容,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内容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防护网124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拉链134,所述第一拉链134拉下后将所述第一防护网124分开连接;所述第二防护网125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拉链135,所述第二拉链135拉下后将所述第二防护网125分开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拉链134以及第二拉链135均设置为不面向床内方向。
具体的,若婴幼儿在第一床垫上所述第一防护网124升起时,若婴幼儿家长需要将婴幼儿抱出能够通过第一拉链134将所述第一防护网124拉开,直接抱出婴幼儿,即不需要进行按压第一防护网124,若将婴幼儿放回第一床垫后则将所述第一拉链134进行拉起继续对所述婴幼儿进行保护;若婴幼儿在第二床垫上所述第二防护网125升起时,若婴幼儿家长需要将婴幼儿抱出能够通过第二拉链135将所述第二防护网125拉开,直接抱出婴幼儿,即不需要进行按压第二防护网125,若将婴幼儿放回第二床垫后则将所述第二拉链135进行拉起继续对所述婴幼儿进行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一种家用防护床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