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专利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方法,前、后下罗拉轴的右端分别由第一、第二电机带动,中下罗拉套包括左、右罗拉套,且左罗拉套与罗拉轴固定连接,右罗拉套与罗拉轴过轴承连接,且通过皮带由传动轴带动,后罗拉轴与中下罗拉轴通过第一齿轮组传动,传动轴与前下罗拉轴通过第二齿轮组传动,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经后牵伸罗拉对按压喂入后依次分别经左后、右后牵伸区的牵伸,而后再经左前、右前牵伸区牵伸得到第一、和第二须条,从而实现喂入的第一、第二粗纱在相同总牵伸倍数下不同前、后牵伸区内牵伸分配下的牵伸过程,实现喂入同一锭位的双粗纱根据需要的不同牵伸过程,从而优化纺纱工艺,改善成纱综合质量。
权利要求
1.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牵伸系统,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中牵伸罗拉对、前牵伸罗拉对,后牵伸罗拉对包括后下罗拉(1)和后上胶辊(2),中牵伸罗拉对包括中下罗拉(3)和中上胶辊(4),前牵伸罗拉对包括前下罗拉(5)和前上胶辊(6),后下罗拉(1)、中下罗拉(3)、前下罗拉(5)均包括罗拉轴(7),一台细纱机前车台面所有锭位的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一台细纱机后车台面所有锭位的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罗拉轴(7)外部圆周上设有罗拉套(8);中下罗拉(3)的罗拉套(8)分为左罗拉套(13)和右罗拉套(14),左罗拉套(13)与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右罗拉套(14)与罗拉轴(7)通过第一中间轴承(15)滑动连接,右罗拉套(14)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带动套筒(24),带动套筒(24)套在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与右罗拉套(14)之间的罗拉轴(7)上,带动套筒(24)的右端与右罗拉套(14)的左端固定连接,带动套筒(24)的左端与左罗拉套(13)的右端之间保留间距,带动套筒(24)通过皮带(16)与传动轴(17)传动连接;一台细纱机前车台面所有锭位的传动轴(17)一体化连接,一台细纱机后车台面所有锭位的传动轴(17)一体化连接,传动轴(17)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轴承连接固定在细纱机的车架上,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的右端通过第一电机(18)带动转动,传动轴(17)的右端与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的右端通过第一连接齿轮组(19)传动连接,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的右端通过第二电机(21)带动转动,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的右端与后前下罗拉的罗拉轴(7)的右端通过第二连接齿轮组(20)传动连接;后上胶辊(2)、中上胶辊(4)、前上胶辊(6)均包括胶辊轴(10);一台细纱机后车台面、前车台面的一个锭位和右侧相邻的一个锭位构成一个锭位组,一个锭位组两个锭位上的后上胶辊(2)的胶辊轴(10)一体化连接、中上胶辊(4)的胶辊轴(10)一体化连接、前上胶辊(6)的胶辊轴(10)一体化连接,在每个锭位的后上胶辊(2)、中上胶辊(4)、前上胶辊(6)的胶辊轴(10)的外部圆周上紧套有胶辊套(9),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与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与后上胶辊(2)的胶辊轴(10)通过第二中间轴承连接,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与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与前上胶辊(6)的胶辊轴(10)通过第三中间轴承连接,中上胶辊(4)的胶辊套(9)分为左胶辊套(11)和右胶辊套(12),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与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2)与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与中上胶辊(4)的胶辊轴(10)通过第四中间轴承连接,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2)与中上胶辊(4)的胶辊轴(10)通过第五中间轴承连接;一个锭位组两个锭位的后上胶辊(2)、中上胶辊(4)、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之间的胶辊轴(10)依次从后往前的嵌入在加压组件的后嵌入抓、中嵌入抓、前嵌入抓内,从而实现后上胶辊(2)、中上胶辊(4)、前上胶辊(6)在加压组件上的安装,加压组件的后部通过固定轴固定在细纱机的车台面上,且加压组件沿固定轴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实现后上胶辊(2)、中上胶辊(4)、前上胶辊(6)在一定压力下的下压;所述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为:使用时,加压组件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固定轴转动,从而实现加压组件的下压,从而使得每个锭位的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与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紧密按压接触,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和右胶辊套(12)分别与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右罗拉套(14)之间紧密按压接触,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与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之间紧密按压接触,第一电机(18)带动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转动,继而带动与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的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同步转动,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转动继而带动与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紧密按压接触的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同步转动,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转动继而通过第一连接齿轮组(19)带动传动轴(17)转动,传动轴(17)转动继而通过皮带(16)带动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转动,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转动继而带动与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紧密按压接触的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同步转动,此时在由前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与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2)组成的中右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右前牵伸区,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固定且等于第一连接齿轮组(19)的齿数比;第二电机(21)带动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转动,继而带动与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的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同步转动,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转动继而带动与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紧密按压接触的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同步转动,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转动继而通过第二连接齿轮组(20)带动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转动,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转动继而带动与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的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转动,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转动继而带动与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紧密按压接触的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同步转动,此时在由后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与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组成的中左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左后牵伸区,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固定且等于第二连接齿轮组(20)的齿数比,同时,在由后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与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2)组成的中右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右后牵伸区,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除以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在由前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与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组成的中左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左前牵伸区,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除以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在后牵伸罗拉对的后部加装有喂入喇叭口装置,喂入喇叭口装置包括左喇叭口和右喇叭口,左喇叭口和右喇叭口之间通过连接横杆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保留间距,第一粗纱(22)由左喇叭口喂入牵伸系统,第二粗纱(23)由右喇叭口喂入牵伸系统,喂入的第一粗纱(22)而后由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与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之间按压喂入,而后被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与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一粗纱(22)受到左后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一纤维束,而后第一纤维束被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与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一纤维束受到左前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一纤维条,喂入的第二粗纱(23)而后由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与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之间按压喂入,而后被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与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2)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二粗纱(23)受到右后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二纤维束,第二纤维束被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与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二纤维束受到右前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二纤维条,从而实现喂入的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在牵伸系统内受到的总牵伸倍数相同;第一纤维条和第二纤维条在前牵伸罗拉对的转动带动下不断输出,经牵伸系统输出的第一纤维条和第二纤维条在加捻捻度的作用下相互作用成纱,根据输出的第一纤维条和第二纤维条的性质,当加捻捻度的捻向为Z捻时,此时的相互作用成纱的作用过程包括四种,第一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将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包裹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进行加捻作用;第二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首先加捻,然后再被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包缠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三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直接并合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将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逐渐包缠,且两者在相互缠绕的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四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首先各自初步加捻,而后再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左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一纤维条将右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二纤维条逐渐包缠;当加捻捻度的捻向为S捻时,此时的相互作用成纱的作用过程包括四种,第一种是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将位于左侧的第二纤维条包裹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进行加捻作用;第二种是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首先加捻,然后再被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包缠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三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直接并合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将左侧的第一纤维条逐渐包缠,且两者在相互缠绕的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四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首先各自加捻,而后再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右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二纤维条将左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一纤维条逐渐包缠;其中,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相同或者不同,在前、后牵伸区内的牵伸分配不同,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第一连接齿轮组(19)的齿数比与第二连接齿轮组(20)的齿数比的乘积等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也就是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的乘积等于总牵伸倍数,此时第一粗纱(22)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第二粗纱(23)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第一粗纱(22)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第二粗纱(23)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就是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受到的总的牵伸倍数相同,且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相同,从而实现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在牵伸系统内受到完全相同的牵伸过程;第二种情况是第一连接齿轮组(19)的齿数比与第二连接齿轮组(20)的齿数比的乘积小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也就是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的乘积小于总牵伸倍数,此时第一粗纱(22)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小于第二粗纱(23)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第一粗纱(22)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大于第二粗纱(23)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就是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受到的总的牵伸倍数相同,但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不同,从而实现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在牵伸系统内受到不同的牵伸过程;第三种情况是第一连接齿轮组(19)的齿数比与第二连接齿轮组(20)的齿数比的乘积大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也就是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的乘积大于总牵伸倍数,此时第一粗纱(22)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大于第二粗纱(23)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第一粗纱(22)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小于第二粗纱(23)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就是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受到的总的牵伸倍数相同,但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不同,从而实现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在牵伸系统内受到不同的牵伸过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罗拉轴(7)为实心的圆柱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罗拉轴(7)与罗拉套(8)的材质相同,且均为铁质或钢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左罗拉套(13)和右罗拉套(14)的长度相同,且二者之间留有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带动套筒(24)的材质与右罗拉套(14)的材质相同,带动套筒(24)为两端开放的圆柱形空心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轴(17)为实心的圆柱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胶辊轴(10)为铁质材质,且为实心的圆柱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胶辊套(9)为橡胶材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新的环锭纺纱技术,具体为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人们对于服装面料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纺织服装业处于一个追求时尚、多元化和高品质的时代。因此,对纺织原料、纺织工艺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其中,纺织品高品质化、高性能化及其生产加工的清洁化已成为现代纺织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纺织品的高保形性和易护理性已成为高品质面料及服装的重要属性和显著标志。但目前不同纤维材质面料在保形性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棉织物穿着易起褶皱、水洗晾干后平整度差需熨烫,毛织物机洗易毡缩、面料褶裥保形性差,化纤织物穿着易起拱保形等。保形性不够、保形效果不稳定、现有保形技术环保指数难控制不达标等诸多现实问题已成为纺织品高品质化的严重阻碍,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对高品质着装的需求。研发高保形纺织品关键制备技术并实现其产业化应用是提升我国纺织品品质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行业共识。
复合包缠纱是采用不同纤维相互复合而生产的一种结构的纱线,纺制中可以通过对纤维复合结构的控制实现纱线结构和性能的控制,从而实现所需的纱线的生产。但是目前由于纺纱工艺受限,导致成纱综合质量较低。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通过采用具有左右对称结构的中下罗拉的罗拉套和中上胶辊的胶辊套,实现喂入的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在相同的总牵伸倍数下的不同的前、后牵伸区内牵伸分配下的牵伸过程,继而实现喂入同一锭位的双粗纱根据需要的不同牵伸过程,从而优化纺纱工艺,改善成纱综合质量,本发明提供了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方法。
技术方案: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牵伸系统,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中牵伸罗拉对、前牵伸罗拉对,后牵伸罗拉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中牵伸罗拉对包括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前牵伸罗拉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后下罗拉、中下罗拉、前下罗拉均包括罗拉轴,一台细纱机前车台面所有锭位的后下罗拉的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中下罗拉的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前下罗拉的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一台细纱机后车台面所有锭位的后下罗拉的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中下罗拉的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前下罗拉的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罗拉轴外部圆周上设有罗拉套;中下罗拉的罗拉套分为左罗拉套和右罗拉套,左罗拉套与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右罗拉套与罗拉轴通过第一中间轴承滑动连接,右罗拉套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带动套筒,带动套筒套在中下罗拉的左罗拉套与右罗拉套之间的罗拉轴上,带动套筒的右端与右罗拉套的左端固定连接,带动套筒的左端与左罗拉套的右端之间保留间距,带动套筒通过皮带与传动轴传动连接;一台细纱机前车台面所有锭位的传动轴一体化连接,一台细纱机后车台面所有锭位的传动轴一体化连接,传动轴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轴承连接固定在细纱机的车架上,前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右端通过第一电机带动转动,传动轴的右端与前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右端通过第一连接齿轮组传动连接,后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右端通过第二电机带动转动,中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右端与后前下罗拉的罗拉轴的右端通过第二连接齿轮组传动连接;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均包括胶辊轴;一台细纱机后车台面、前车台面的一个锭位和右侧相邻的一个锭位构成一个锭位组,一个锭位组两个锭位上的后上胶辊的胶辊轴一体化连接、中上胶辊的胶辊轴一体化连接、前上胶辊的胶辊轴一体化连接,在每个锭位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的胶辊轴的外部圆周上紧套有胶辊套,后上胶辊的胶辊套与后下罗拉的罗拉套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后上胶辊的胶辊套与后上胶辊的胶辊轴通过第二中间轴承连接,前上胶辊的胶辊套与前下罗拉的罗拉套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前上胶辊的胶辊套与前上胶辊的胶辊轴通过第三中间轴承连接,中上胶辊的胶辊套分为左胶辊套和右胶辊套,中上胶辊的左胶辊套与中下罗拉的左罗拉套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中上胶辊的右胶辊套与中下罗拉的右罗拉套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中上胶辊的左胶辊套与中上胶辊的胶辊轴通过第四中间轴承连接,中上胶辊的右胶辊套与中上胶辊的胶辊轴通过第五中间轴承连接;一个锭位组两个锭位的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的胶辊套之间的胶辊轴依次从后往前的嵌入在加压组件的后嵌入抓、中嵌入抓、前嵌入抓内,从而实现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在加压组件上的安装,加压组件的后部通过固定轴固定在细纱机的车台面上,且加压组件沿固定轴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实现后上胶辊、中上胶辊、前上胶辊在一定压力下的下压。
优选的,所述罗拉轴为实心的圆柱形结构。
优选的,罗拉轴与罗拉套的材质相同,且均为铁质或钢制。
优选的,左罗拉套和右罗拉套的长度相同,且二者之间留有间隙。
优选的,带动套筒的材质与右罗拉套的材质相同,带动套筒为两端开放的圆柱形空心结构。
优选的,传动轴为实心的圆柱形结构。
优选的,胶辊轴为铁质材质,且为实心的圆柱形结构。
优选的,胶辊套为橡胶材质。
以上任一所述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使用时,加压组件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固定轴转动,从而实现加压组件的下压,从而使得每个锭位的后上胶辊的胶辊套与后下罗拉的罗拉套紧密按压接触,中上胶辊的左胶辊套和右胶辊套分别与中下罗拉的左罗拉套、右罗拉套之间紧密按压接触,前上胶辊的胶辊套与前下罗拉的罗拉套之间紧密按压接触,第一电机带动前下罗拉的罗拉轴转动,继而带动与前下罗拉的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的前下罗拉的罗拉套同步转动,前下罗拉的罗拉套转动继而带动与前下罗拉的罗拉套紧密按压接触的前上胶辊的胶辊套同步转动,前下罗拉的罗拉轴转动继而通过第一连接齿轮组带动传动轴转动,传动轴转动继而通过皮带带动中下罗拉的右罗拉套转动,中下罗拉的右罗拉套转动继而带动与中下罗拉的右罗拉套紧密按压接触的中上胶辊的右胶辊套同步转动,此时在由前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的右罗拉套与中上胶辊的右胶辊套组成的中右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右前牵伸区,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固定且等于第一连接齿轮组的齿数比;第二电机带动后下罗拉的罗拉轴转动,继而带动与后下罗拉的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的后下罗拉的罗拉套同步转动,后下罗拉的罗拉套转动继而带动与后下罗拉的罗拉套紧密按压接触的后上胶辊的胶辊套同步转动,后下罗拉的罗拉轴转动继而通过第二连接齿轮组带动中下罗拉的罗拉轴转动,中下罗拉的罗拉轴转动继而带动与中下罗拉的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的中下罗拉的左罗拉套转动,中下罗拉的左罗拉套转动继而带动与中下罗拉的左罗拉套紧密按压接触的中上胶辊的左胶辊套同步转动,此时在由后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的左罗拉套与中上胶辊的左胶辊套组成的中左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左后牵伸区,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固定且等于第二连接齿轮组的齿数比,同时,在由后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的右罗拉套与中上胶辊的右胶辊套组成的中右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右后牵伸区,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除以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在由前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的左罗拉套与中上胶辊的左胶辊套组成的中左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左前牵伸区,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除以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在后牵伸罗拉对的后部加装有喂入喇叭口装置,喂入喇叭口装置包括左喇叭口和右喇叭口,左喇叭口和右喇叭口之间通过连接横杆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保留间距,第一粗纱由左喇叭口喂入牵伸系统,第二粗纱由右喇叭口喂入牵伸系统,喂入的第一粗纱而后由后下罗拉的罗拉套与后上胶辊的胶辊套之间按压喂入,而后被中下罗拉的左罗拉套与中上胶辊的左胶辊套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一粗纱受到左后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一纤维束,而后第一纤维束被前下罗拉的罗拉套与前上胶辊的胶辊套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一纤维束受到左前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一纤维条,喂入的第二粗纱而后由后下罗拉的罗拉套与后上胶辊的胶辊套之间按压喂入,而后被中下罗拉的右罗拉套与中上胶辊的右胶辊套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二粗纱受到右后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二纤维束,第二纤维束被前下罗拉的罗拉套与前上胶辊的胶辊套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二纤维束受到右前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二纤维条,从而实现喂入的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在牵伸系统内受到的总牵伸倍数相同;第一纤维条和第二纤维条在前牵伸罗拉对的转动带动下不断输出,经牵伸系统输出的第一纤维条和第二纤维条在加捻捻度的作用下相互作用成纱,根据输出的第一纤维条和第二纤维条的性质,当加捻捻度的捻向为Z捻时,此时的相互作用成纱的作用过程包括四种,第一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将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包裹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进行加捻作用;第二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首先加捻,然后再被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包缠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三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直接并合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将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逐渐包缠,且两者在相互缠绕的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四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首先各自初步加捻,而后再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左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一纤维条将右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二纤维条逐渐包缠;当加捻捻度的捻向为S捻时,此时的相互作用成纱的作用过程包括四种,第一种是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将位于左侧的第二纤维条包裹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进行加捻作用;第二种是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首先加捻,然后再被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包缠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三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直接并合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将左侧的第一纤维条逐渐包缠,且两者在相互缠绕的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四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首先各自加捻,而后再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右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二纤维条将左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第一纤维条逐渐包缠。
优选的,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相同或者不同,在前、后牵伸区内的牵伸分配不同,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第一连接齿轮组的齿数比与第二连接齿轮组的齿数比的乘积等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也就是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的乘积等于总牵伸倍数,此时第一粗纱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第二粗纱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第一粗纱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第二粗纱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就是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受到的总的牵伸倍数相同,且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相同,从而实现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在牵伸系统内受到完全相同的牵伸过程;第二种情况是第一连接齿轮组的齿数比与第二连接齿轮组的齿数比的乘积小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也就是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的乘积小于总牵伸倍数,此时第一粗纱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小于第二粗纱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第一粗纱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大于第二粗纱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就是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受到的总的牵伸倍数相同,但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不同,从而实现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在牵伸系统内受到不同的牵伸过程;第三种情况是第一连接齿轮组的齿数比与第二连接齿轮组的齿数比的乘积大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也就是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的乘积大于总牵伸倍数,此时第一粗纱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大于第二粗纱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第一粗纱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小于第二粗纱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就是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受到的总的牵伸倍数相同,但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不同,从而实现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在牵伸系统内受到不同的牵伸过程。
有益效果:本发明所述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方法采用具有左右对称结构的中下罗拉的罗拉套和中上胶辊的胶辊套,实现喂入的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在相同的总牵伸倍数下的不同的前、后牵伸区内牵伸分配下的牵伸过程,继而实现喂入同一锭位的双粗纱根据需要的不同牵伸过程,从而优化纺纱工艺,改善成纱综合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后下罗拉,2为后上胶辊,3为中下罗拉,4为中上胶辊,5为前下罗拉,6为前上胶辊,7为罗拉轴,8为罗拉套,9为胶辊套,10为胶辊轴,11为左胶辊套,12为右胶辊套,13为左罗拉套,14为右罗拉套,15为第一中间轴承,16为皮带,17为传动轴,18为第一电机,19为第一连接齿轮组,20第二连接齿轮组,21为第二电机,22为第一粗纱,23为第二粗纱,24为带动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修改和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牵伸系统,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中牵伸罗拉对、前牵伸罗拉对,后牵伸罗拉对包括后下罗拉1和后上胶辊2,中牵伸罗拉对包括中下罗拉3和中上胶辊4,前牵伸罗拉对包括前下罗拉5和前上胶辊6,后下罗拉1、中下罗拉3、前下罗拉5均包括罗拉轴7,一台细纱机前车台面所有锭位的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一台细纱机后车台面所有锭位的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所有锭位的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罗拉轴7外部圆周上设有罗拉套8;中下罗拉3的罗拉套8分为左罗拉套13和右罗拉套14,左罗拉套13与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右罗拉套14与罗拉轴7通过第一中间轴承15滑动连接,右罗拉套14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带动套筒24,带动套筒24套在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与右罗拉套14之间的罗拉轴7上,带动套筒24的右端与右罗拉套14的左端固定连接,带动套筒24的左端与左罗拉套13的右端之间保留间距,带动套筒24通过皮带16与传动轴17传动连接;一台细纱机前车台面所有锭位的传动轴17一体化连接,一台细纱机后车台面所有锭位的传动轴17一体化连接,传动轴17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轴承连接固定在细纱机的车架上,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的右端通过第一电机18带动转动,传动轴17的右端与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的右端通过第一连接齿轮组19传动连接,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的右端通过第二电机21带动转动,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的右端与后前下罗拉的罗拉轴7的右端通过第二连接齿轮组20传动连接;后上胶辊2、中上胶辊4、前上胶辊6均包括胶辊轴10;一台细纱机后车台面、前车台面的一个锭位和右侧相邻的一个锭位构成一个锭位组,一个锭位组两个锭位上的后上胶辊2的胶辊轴10一体化连接、中上胶辊4的胶辊轴10一体化连接、前上胶辊6的胶辊轴10一体化连接,在每个锭位的后上胶辊2、中上胶辊4、前上胶辊6的胶辊轴10的外部圆周上紧套有胶辊套9,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与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与后上胶辊2的胶辊轴10通过第二中间轴承连接,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与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与前上胶辊6的胶辊轴10通过第三中间轴承连接,中上胶辊4的胶辊套9分为左胶辊套11和右胶辊套12,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与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2与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的长度一致且左右两端对齐,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与中上胶辊4的胶辊轴10通过第四中间轴承连接,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2与中上胶辊4的胶辊轴10通过第五中间轴承连接;一个锭位组两个锭位的后上胶辊2、中上胶辊4、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之间的胶辊轴10依次从后往前的嵌入在加压组件的后嵌入抓、中嵌入抓、前嵌入抓内,从而实现后上胶辊2、中上胶辊4、前上胶辊6在加压组件上的安装,加压组件的后部通过固定轴固定在细纱机的车台面上,且加压组件沿固定轴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实现后上胶辊2、中上胶辊4、前上胶辊6在一定压力下的下压。
所述罗拉轴7为实心的圆柱形结构。
罗拉轴7与罗拉套8的材质相同,且均为铁质或钢制。
左罗拉套13和右罗拉套14的长度相同,且二者之间留有间隙。
带动套筒24的材质与右罗拉套14的材质相同,带动套筒24为两端开放的圆柱形空心结构。
传动轴17为实心的圆柱形结构。
胶辊轴10为铁质材质,且为实心的圆柱形结构。
胶辊套9为橡胶材质。
以上任一所述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的纺纱方法,使用时,加压组件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固定轴转动,从而实现加压组件的下压,从而使得每个锭位的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与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紧密按压接触,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和右胶辊套12分别与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右罗拉套14之间紧密按压接触,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与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之间紧密按压接触,第一电机18带动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转动,继而带动与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的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同步转动,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转动继而带动与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紧密按压接触的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同步转动,前下罗拉5的罗拉轴7转动继而通过第一连接齿轮组19带动传动轴17转动,传动轴17转动继而通过皮带16带动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转动,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转动继而带动与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紧密按压接触的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4同步转动,此时在由前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与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2组成的中右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右前牵伸区,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固定且等于第一连接齿轮组19的齿数比;第二电机21带动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转动,继而带动与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的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同步转动,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转动继而带动与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紧密按压接触的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同步转动,后下罗拉1的罗拉轴7转动继而通过第二连接齿轮组20带动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转动,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转动继而带动与中下罗拉3的罗拉轴7一体化固定连接的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转动,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转动继而带动与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紧密按压接触的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同步转动,此时在由后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与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组成的中左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左后牵伸区,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固定且等于第二连接齿轮组20的齿数比,同时,在由后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与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2组成的中右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右后牵伸区,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除以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在由前牵伸罗拉对和由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与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组成的中左牵伸罗拉对之间形成左前牵伸区,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除以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在后牵伸罗拉对的后部加装有喂入喇叭口装置,喂入喇叭口装置包括左喇叭口和右喇叭口,左喇叭口和右喇叭口之间通过连接横杆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保留间距,第一粗纱22由左喇叭口喂入牵伸系统,第二粗纱23由右喇叭口喂入牵伸系统,喂入的第一粗纱22而后由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与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之间按压喂入,而后被中下罗拉3的左罗拉套13与中上胶辊4的左胶辊套11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一粗纱22受到左后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一纤维束,而后第一纤维束被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与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一纤维束受到左前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一纤维条,喂入的第二粗纱23而后由后下罗拉1的罗拉套8与后上胶辊2的胶辊套9之间按压喂入,而后被中下罗拉3的右罗拉套14与中上胶辊4的右胶辊套12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二粗纱23受到右后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二纤维束,第二纤维束被前下罗拉5的罗拉套8与前上胶辊6的胶辊套9之间按压输出,此过程中第二纤维束受到右前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第二纤维条,从而实现喂入的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在牵伸系统内受到的总牵伸倍数相同;第一纤维条和第二纤维条在前牵伸罗拉对的转动带动下不断输出,经牵伸系统输出的第一纤维条和第二纤维条在加捻捻度的作用下相互作用成纱,根据输出的第一纤维条和第二纤维条的性质,当加捻捻度的捻向为Z捻时,此时的相互作用成纱的作用过程包括四种,第一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将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包裹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进行加捻作用;第二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首先加捻,然后再被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包缠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三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直接并合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将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逐渐包缠,且两者在相互缠绕的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四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首先各自初步加捻,而后再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左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一纤维条将右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二纤维条逐渐包缠;当加捻捻度的捻向为S捻时,此时的相互作用成纱的作用过程包括四种,第一种是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将位于左侧的第二纤维条包裹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进行加捻作用;第二种是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首先加捻,然后再被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包缠成纱,且两者在包裹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三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直接并合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将左侧的第一纤维条逐渐包缠,且两者在相互缠绕的过程中各自均同时进行加捻作用;第四种是位于左侧的第一纤维条和位于右侧的第二纤维条首先各自加捻,而后再相互缠绕成纱,且在缠绕过程中为位于右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二纤维条将左侧的经初步加捻的第第一纤维条逐渐包缠。
但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相同或者不同,在前、后牵伸区内的牵伸分配不同,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第一连接齿轮组19的齿数比与第二连接齿轮组20的齿数比的乘积等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也就是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的乘积等于总牵伸倍数,此时第一粗纱22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第二粗纱23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第一粗纱22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等于第二粗纱23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就是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受到的总的牵伸倍数相同,且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相同,从而实现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在牵伸系统内受到完全相同的牵伸过程;第二种情况是第一连接齿轮组19的齿数比与第二连接齿轮组20的齿数比的乘积小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也就是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的乘积小于总牵伸倍数,此时第一粗纱22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小于第二粗纱23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第一粗纱22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大于第二粗纱23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就是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受到的总的牵伸倍数相同,但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不同,从而实现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在牵伸系统内受到不同的牵伸过程;第三种情况是第一连接齿轮组19的齿数比与第二连接齿轮组20的齿数比的乘积大于后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总牵伸倍数,也就是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的乘积大于总牵伸倍数,此时第一粗纱22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大于第二粗纱23在后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第一粗纱22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左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小于第二粗纱23在前牵伸区内受到的右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也就是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受到的总的牵伸倍数相同,但受到的前牵伸区的牵伸倍数和后牵伸区的牵伸倍数不同,从而实现第一粗纱22和第二粗纱23在牵伸系统内受到不同的牵伸过程。
单锭双牵伸纺纱装置及其纺纱方法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