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编织工具、编织单元及编织物

一种编织工具、编织单元及编织物

IPC分类号 : D04C7/00I

申请号
CN201921003497.7
可选规格

    看了又看

  • 专利类型:
  • 法律状态: 有权
  • 公开号: CN210215774U
  • 公开日: 2020-03-31
  • 主分类号: D04C7/00I
  • 专利权人: 北京服装学院

专利摘要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编织工具、编织单元及编织物,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为三根以上横杆在同一平面内依次连接围成,所述横杆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供编织条穿过的引导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引导孔对编织条进行引导,即可实现编织操作,以此能够快速引导初学者入门编织,以及方便使用者进行编织操作,提高编织效率,在成型编织物时,也为模块化操作,即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定制能力强,易于成型不同形状的编织物。

权利要求

1.一种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1),所述框架(1)为三根以上横杆(101)在同一平面内依次连接围成,所述横杆(101)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供编织条(301)穿过的引导孔(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101)的侧面从上到下设置有多排引导孔(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上相对设置的两根横杆(101)上的引导孔(2)配合,适于供所述编织条(301)穿过。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1)为正六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六边形的框架(1)为第一横杆(1011)、第二横杆(1012)、第三横杆(1013)、第四横杆(1014)、第五横杆(1015)和第六横杆(1016)依次连接围成,所述第一横杆(1011)、所述第三横杆(1013)、所述第五横杆(1015)上的引导孔(2)均相互配合,适于供所述编织条(301)穿过;所述第二横杆(1012)、所述第四横杆(1014)、所述第六横杆(1016)上的引导孔(2)均相互配合,适于供所述编织条(301)穿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杆(1011)、第二横杆(1012)、第三横杆(1013)、第四横杆(1014)、第五横杆(1015)、第六横杆(1016)的侧面上均从上到下设置有第一排引导孔(201)和第二排引导孔(202),所述第一横杆(1011)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与所述第三横杆(1013)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配合,所述第一横杆(1011)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与所述第五横杆(1015)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配合,所述第五横杆(1015)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与所述第三横杆(1013)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配合;所述第二横杆(1012)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与所述第四横杆(1014)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配合,所述第二横杆(1012)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与所述第六横杆(1016)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配合,所述第六横杆(1016)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与所述第四横杆(1014)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编织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引导孔(201)中相邻引导孔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二排引导孔(202)中相邻引导孔之间的间距均相同,所述第一排引导孔(201)与所述第二排引导孔(202)呈阶梯状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排引导孔(201)的起始引导孔与所述第二排引导孔(202)的起始引导孔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所述间距的一半。

8.一种编织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编织工具和编织面板(3),所述编织面板(3)由多条编织条(301)穿过所述引导孔(2)编织而成。

9.一种编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8所述的编织单元和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适于将相邻的所述编织单元连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编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5)包括条状的弯折部(501)以及设置于弯折部(501)两端的卡接部(502),所述卡接部(502)适于与所述编织面板(3)卡接。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工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编织工具、编织单元及编织物。

背景技术

现代生活中,编织物品被用于方方面面,中国人自古就有通过编织来制作各种物件,如通过竹编编织竹篮、竹筐等,但是在实际编织过程中,编织方法往往难以被初学者掌握,即使是编织从业人员也无法做到快速编织物件,因此编织以及编织物的传播与推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编织难度,以及提高编织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编织工具,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为三根以上横杆在同一平面内依次连接围成,所述横杆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供编织条穿过的引导孔。

可选地,所述横杆的侧面从上到下设置有多排引导孔。

可选地,所述框架上相对设置的两根横杆上的引导孔配合,适于供所述编织条穿过。

可选地,所述框架为正六边形。

可选地,所述正六边形的框架为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第四横杆、第五横杆和第六横杆依次连接围成,所述第一横杆、所述第三横杆、所述第五横杆上的引导孔均相互配合,适于供所述编织条穿过;所述第二横杆、所述第四横杆、所述第六横杆上的引导孔均相互配合,适于供所述编织条穿过。

可选地,所述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第四横杆、第五横杆、第六横杆的侧面上均从上到下设置有第一排引导孔和第二排引导孔,所述第一横杆上的第一排引导孔与所述第三横杆上的第一排引导孔配合,所述第一横杆上的第二排引导孔与所述第五横杆上的第一排引导孔配合,所述第五横杆上的第二排引导孔与所述第三横杆上的第二排引导孔配合;所述第二横杆上的第一排引导孔与所述第四横杆上的第二排引导孔配合,所述第二横杆上的第二排引导孔与所述第六横杆上的第二排引导孔配合,所述第六横杆上的第一排引导孔与所述第四横杆上的第一排引导孔配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排引导孔中相邻引导孔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二排引导孔中相邻引导孔之间的间距均相同,所述第一排引导孔与所述第二排引导孔呈阶梯状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排引导孔的起始引导孔与所述第二排引导孔的起始引导孔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所述间距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编织工具,通过引导孔对编织条进行引导,即可实现编织操作,以此能够快速引导初学者入门编织,以及方便使用者进行编织操作,提高编织效率,在成型编织物时,也为模块化操作,即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定制能力强,易于成型不同形状的编织物。

一种编织单元,包括上述的编织工具和编织面板,所述编织面板由多条编织条穿过所述引导孔编织而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编织单元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编织工具的有益效果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在赘述。

一种编织物,包括多个上述的编织单元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适于将相邻的所述编织单元连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条状的弯折部以及设置于弯折部两端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适于与所述编织面板卡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编织物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编织单元的有益效果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在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编织工具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编织工具穿设有编织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图1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正六边形的编织工具设有编织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正六边形的编织工具的俯视图;

图8为图6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编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图9中M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正六边形的编织工具的侧视图;

图12为图11中N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接件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框架;101-横杆;1011-第一横杆;1012-第二横杆;1013-第三横杆;1014-第四横杆;1015-第五横杆;1016-第六横杆;2-引导孔;201-第一排引导孔;202-第二排引导孔;3-编织面板;301-编织条;5-连接件;501-弯折部;502-卡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对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方位作简要说明:在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是指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方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的限制。

同时,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参照图1-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编织工具,包括框架1,所述框架1为三根以上横杆101在同一平面内依次连接围成,所述横杆101的侧面上设置有多个供编织条301穿过的引导孔2。

参照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框架1整体呈矩形,其由四根横杆101依次连接围成,矩形框架1的中部围成了用于形成编织面板3的编织区域,其中在横杆101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贯穿横杆101的引导孔2,以供用于编织物体的编织条301穿过,同时引导限定编织条301穿过后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中框架1为竹子制成,其中编织条301为用于竹编的竹篾,其中,如图2所示,编织条301通过一横杆101上的引导孔2,经由引导孔2的引导后从与该横杆101相对的框架1上的另一横杆101上的引导孔2穿出,可通过设置引导孔2的出口朝向以引导编织条301的路径,以及不同横杆101中穿插编织条,在多条编织条301交叉后,即形成一编织面板3,其中一个编织面板3与框架1整体构成一个编织单元,在制作编织物时,通过多个编织单元的排列组合以及相互连接,即可形成一特定形状的编织物,以此,通过引导孔2对编织条301进行引导,即可实现编织操作,以此能够快速引导初学者入门编织,以及方便使用者进行编织操作,提高编织效率,在成型编织物时,也为模块化操作,即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定制能力强,易于成型不同形状的编织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横杆101的侧面从上到下设置有多排引导孔2,参照图2和5所示,在横杆101的侧面上从上到下设置有两排引导孔2,即位于上排的第一排引导孔201以及位于下排的第二排引导孔202,通过设置多排引导孔2,在编织条301形成编织面板3,能够形成多个层次的编织面板3,以此在组成编织物时使编织物的整体结构强度更大,并且层次更加丰富也能够使编织物更加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框架1上相对设置的两根横杆101上的引导孔2配合,适于供所述编织条301穿过,参照图3、4、6、8所示,其中,在编织工具的框架1为矩形时,矩形的框架1的两较长横杆101的引导孔2对应配合,较短横杆101的引导孔2对应配合,以供编织条301从一个较长横杆101的引导孔2穿入编织区域中,再经由另一较长横杆101的引导孔穿出,在编织工具的框架1为正六边形时,所述正六边形的框架1为第一横杆1011、第二横杆1012、第三横杆1013、第四横杆1014、第五横杆1015和第六横杆1016依次连接围成,其中第一横杆1011、第二横杆1012、第三横杆1013依次与第四横杆1014、第五横杆1015和第六横杆1016上的引导孔对应以及配合,以此在编织时,通过相互配合的引导孔2以及横杆101进行引导编织,从而使得编织所得的编织面板的图案更加规则统一,以使得制成的编织物更加美观,整体性更强。

其中,相互配合的引导孔2的配合方式可以为,引导孔2的孔径相同,以供同样尺寸的编织条穿入和穿出,以及引导孔2的孔轴线重合,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以此直接控制以及限定编织条301的走向,以此提升编织效率,提高编织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框架1为正六边形,参照图6-14所示,在实际编织过程中,正六边形框架1以及编织物具有正六边形单元块能够使得框架1的结构强度更大,以及形成的编织物整体平面为类蜂窝形,能够使编织物的结构强度更高,成型的质量更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正六边形的框架1为第一横杆1011、第二横杆1012、第三横杆1013、第四横杆1014、第五横杆1015和第六横杆1016依次连接围成,所述第一横杆1011、所述第三横杆1013、所述第五横杆1015上的引导孔2均相互配合,适于供所述编织条301穿过;所述第二横杆1012、所述第四横杆1014、所述第六横杆1016上的引导孔2均相互配合,适于供所述编织条301穿过。

参照图9-1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编织单元的框架1为正六边形时,所述框架1上相对设置的两根横杆101上的引导孔2配合,在这种情况下,编织条301经由第一横杆1011上的引导孔2穿入后经由第四横杆1014上的引导孔穿出,其编织条301位于框架1所围成的编织区域中的长度为第一横杆1011与第四横杆1014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杆1011、所述第三横杆1013、所述第五横杆1015上的引导孔2均相互配合,此时,编织条301位于框架1所围成的编织区域中的长度为第一横杆1011与第三横杆1013以及第五横杆1015之间的距离,以此能够一定程度上防止编织区域内编织条301断裂,提高成型的编织物的结构强度,同时,所述第一横杆1011、所述第三横杆1013、所述第五横杆1015上的引导孔2均相互配合,更进一步的提升了编织图案的复杂度,以此更进一步的提高成型的编织物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地实施例汇总,所述第一横杆1011、第二横杆1012、第三横杆1013、第四横杆1014、第五横杆1015、第六横杆1016的侧面上均从上到下设置有第一排引导孔201和第二排引导孔202,所述第一横杆1011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与所述第三横杆1013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配合,所述第一横杆1011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与所述第五横杆1015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配合,所述第五横杆1015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与所述第三横杆1013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配合;所述第二横杆1012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与所述第四横杆1014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配合,所述第二横杆1012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与所述第六横杆1016上的第二排引导孔202配合,所述第六横杆1016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与所述第四横杆1014上的第一排引导孔201配合。

参照图9-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横杆101的侧面上从上到下设置有两排引导孔2,即位于上排的第一排引导孔201以及位于下排的第二排引导孔202,通过设置多排引导孔2,在编织条301形成编织面板3,能够形成具有多个层次的编织面板3,以此在组成编织物时使编织物的整体结构强度更大,并且层次更加丰富也能够使编织物更加美观,同时在一个横杆101上的引导孔2同时与多个横杆101上的引导孔2同时进行配合时,能够降低框架1的整体大小,而只是在框架1的厚度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大,一方面能够使得编织工具与编织条301成型后的编织单元更小,以利于模块化的形成不同形状的编织物,另一方面,能够防止框架1过大,导致框架1以及最终形成的编织物容易折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引导孔201中相邻引导孔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二排引导孔202中相邻引导孔之间的间距均相同,所述第一排引导孔201与所述第二排引导孔202呈阶梯状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排引导孔201的起始引导孔与所述第二排引导孔202的起始引导孔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所述间距的一半。

参照图9-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引导孔201中相邻引导孔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二排引导孔202中相邻引导孔之间的间距均相同,即为图12中的L1,所述第一排引导孔201的起始引导孔即为在横杆101上位于第一排引导孔201最左侧的引导孔,对应的所述第二排引导孔202的起始引导孔即为在横杆101上位于第二排引导孔202最左侧的引导孔,两起始引导孔之间的水平距离即为图12中的L2,其中L1=2L2,在实际的编织过程中,通过该间距的限制,以及第一排引导孔201与第二排引导孔202的交错设置,编织成型的编织面板3具备有多个呈正六边形的缝隙,如图13中所示,一方面能够满足美观需求,同时六边形的编织方式能够使得编织物的整体结构强度更大,更不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编织单元,包括上述的编织工具和编织面板3,所述编织面板3由多条编织条301穿过所述引导孔2编织而成,通过引导孔2对编织条301进行引导,即可实现编织操作,以此能够快速引导初学者入门编织,以及方便使用者进行编织操作,提高编织效率,在成型编织物时,也为模块化操作,即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定制能力强,易于成型不同形状的编织物。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编织物,包括上述的编织单元和连接件5,所述连接件5适于将相邻的所述编织单元连接固定,通过引导孔2对编织条301进行引导,即可实现编织操作,参照图9-13所示,多个所述编织单元在同一水平面上以此拼接形成编织物,其中,在框架1以及形成的编织单元为正六边形时,六边形的框架1的各个侧部均连接一编织单元,以此形成编织物,以此能够快速引导初学者入门编织,以及方便使用者进行编织操作,提高编织效率,在成型编织物时,也为模块化操作,即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且定制能力强,易于成型不同形状的编织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5包括条状的弯折部501以及设置于弯折部501两端的卡接部502,所述卡接部502适于与所述编织面板3卡接,其中编织物通过连接件5进行连接固定,卡接部502穿过编织面板3上由于编织而产生的缝隙,从而与编织面板3表面卡接,与该编织面板3相邻的一另一编织面板3通过另一卡接部502进行卡接固定,一次便于安装和拼接,其中两卡接部502通过一弯折部501进形连接,在将两编织面板3进行拼接时,通过弯折部501能够使得拼接操作更方便,同时通过弯折部501能够更方便将编织面板3组成不同形状,一次能够形成不同形状的编织物,极大的方便了操作者进行编织学习与操作。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编织工具、编织单元及编织物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