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和装置

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和装置

IPC分类号 : G01V15/00I

申请号
CN201910658689.X
可选规格

    看了又看

  • 专利类型:
  • 法律状态: 有权
  • 公开号: CN110376661B
  • 公开日: 2019-10-25
  • 主分类号: G01V15/00I
  • 专利权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利摘要

专利摘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监测井中检测到的由注入井注入的示踪剂的检测信息;根据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其中,连通性参数表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性能;根据连通性参数,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其中,复合河道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示踪剂来精准地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进而能够避免地下井间河道砂体对比不确定性的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监测井中检测到的由注入井注入的示踪剂的检测信息;

根据所述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其中,所述连通性参数表示所述注入井和所述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性能;

根据所述连通性参数,确定所述注入井和所述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以及河道的宽度方向,其中,所述河道包括复合河道;

在所述河道的宽度方向上的连井剖面图中,对连井剖面图进行标志层层位拉平,并进行层序旋回划分对比;

在执行拉平后的连井剖面图中,根据所述注入井和所述监测井的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在连井剖面图上标识出所述复合河道;

根据所述砂体连通状况,从所述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其中,所述复合河道由多条所述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

对识别出所述单河道砂体的连井剖面图进行形态的校正;

所述根据所述砂体连通状况,从所述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包括:根据所述砂体连通状况和所述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确定所述复合河道中的单河道砂体的砂体叠置关系,以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所述单河道砂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注入井和所述监测井之间的井距、首次在所述监测井中检测到所述示踪剂的第一时间、多个所述示踪剂的测量浓度值中的峰值和与所述峰值对应的第二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井距、所述第一时间、所述峰值和所述第二时间,计算所述连通性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所述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之前,所述对比方法还包括:

绘制所述河道在宽度方向的连井剖面图;

分别获取所述注入井和所述监测井的多条测井曲线,并将所述多条测井曲线呈现在所述连井剖面图上;

根据所述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在所述连井剖面图上标识出所述复合河道。

5.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监测井中检测到的由注入井注入的示踪剂的检测信息;

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其中,所述连通性参数表示所述注入井和所述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性能;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连通性参数,确定所述注入井和所述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以及河道的宽度方向,其中,所述河道包括复合河道;

拉平对比模块,用于在所述河道的宽度方向上的连井剖面图中,对连井剖面图进行标志层层位拉平,并进行层序旋回划分对比;

标识模块,用于在执行拉平后的连井剖面图中,根据所述注入井和所述监测井的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在连井剖面图上标识出所述复合河道;

识别对比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砂体连通状况,从所述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其中,所述复合河道由多条所述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

校正模块,用于对识别出所述单河道砂体的连井剖面图进行形态的校正;

所述识别对比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砂体连通状况和所述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确定所述复合河道中的单河道砂体的砂体叠置关系,以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所述单河道砂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注入井和所述监测井之间的井距、首次在所述监测井中检测到所述示踪剂的第一时间、多个所述示踪剂的测量浓度值中的峰值和与所述峰值对应的第二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对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井距、所述第一时间、所述峰值和所述第二时间,计算所述连通性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比装置还包括:

绘制模块,用于绘制河道在宽度方向的连井剖面图,其中,所述河道包括所述复合河道;

获取模块,还用于分别获取所述注入井和所述监测井的多条测井曲线,并将所述多条测井曲线呈现在所述连井剖面图上;

标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在所述连井剖面图上标识出所述复合河道。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质研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河道砂体对比方法主要是通过静态地质方法实现的。例如,通过设置在地面上的测量装置向地下的河道砂体发送测量信号,后续通过获取到的测井曲线来识别出河道砂体,并进行井间砂体对比,从而明确地下河道砂体间的连通情况以及分布情况。

但是,由于河道砂体具有多变性,仅靠静态地质方法进行河道砂体对比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导致最终的对比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地下的河道砂体的真正分布以及连通状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和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仅通过静态地质方法进行河道砂体对比存在着的井间河道砂体对比不确定性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监测井中检测到的由注入井注入的示踪剂的检测信息;根据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其中,连通性参数表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性能;根据连通性参数,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其中,复合河道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监测井中检测到的由注入井注入的示踪剂的检测信息,并根据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随后,根据连通性参数,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最后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从而通过示踪剂来精准地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进而能够避免地下井间河道砂体对比不确定性的问题。

另外,最终确定的对比结果不仅能更准确反映地下储层真实分布,也与实际生产动态信息相吻合。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检测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井距、首次在监测井中检测到示踪剂的第一时间、多个示踪剂的测量浓度值中的峰值和与峰值对应的第二时间。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基于示踪剂相关的各个信息能够精准地确定出各个注采井之间的连通状况。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包括:根据井距、第一时间、峰值和第二时间,计算连通性参数。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通过获取到的检测信息来精准地确定出连通性参数。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在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之前,对比方法还包括:绘制河道在宽度方向的连井剖面图,其中,河道包括复合河道;分别获取注入井和监测井的多条测井曲线,并将多条测井曲线呈现在连井剖面图上;根据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在连井剖面图上标识出复合河道。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通过测井曲线来快速识别出复合河道。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包括:根据砂体连通状况和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确定复合河道中的单河道砂体的砂体叠置关系,以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动态约束、动静结合的河道对比,其对比结果不仅能更准确反映地下储层真实分布,也与实际生产动态信息相吻合。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装置,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监测井中检测到的由注入井注入的示踪剂的检测信息;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其中,连通性参数表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性能;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连通性参数,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识别对比模块,用于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其中,复合河道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检测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井距、首次在监测井中检测到示踪剂的第一时间、多个示踪剂的测量浓度值中的峰值和与峰值对应的第二时间。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计算模块,还用于根据井距、第一时间、峰值和第二时间,计算连通性参数。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对比装置还包括:绘制模块,用于绘制河道在宽度方向的连井剖面图,其中,河道包括复合河道;获取模块,还用于分别获取注入井和监测井的多条测井曲线,并将多条测井曲线呈现在连井剖面图上;标识模块,用于根据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在连井剖面图上标识出复合河道。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识别对比模块,还用于根据砂体连通状况和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确定复合河道中的单河道砂体的砂体叠置关系,以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第一方面所示方法实施例中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过程。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所要实现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踪剂的注入情况的检测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有层序旋回对比的连井剖面图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有复合河道的连井剖面图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有单河道砂体的连井剖面图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行形态校正后的连井剖面图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目前,常规的地下井间河道砂体对比方法是通过地面上的测量装置获取到的测井曲线来识别并对比河道砂体,进而判断砂体间的连通情况以及分布情况。

但是,通过上面方法得到的对比结果很可能是不准确的。比如,通过测井曲线测得的横向分布的砂体之间连通性与叠置关系难以确定。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示踪剂确定注采井(注采井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并通过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从而由于示踪剂能够精准确定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避免了井间河道砂体对比不确定性的问题。并且,最终确定的识别与对比结果不仅能更准确反映地下储层真实分布,也与实际生产动态信息相吻合。

请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的流程图,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10,确定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

应理解,砂体连通状况可为注入井(或注剂井)和监测井之间砂体连通,也可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砂体不连通,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在步骤S110中,用户可从注入井中注入示踪剂,从而可通过追踪示踪剂的方式来确定注入井和其他的监测井的连通情况。

此外,为了精准地确定不同的注入井和监测井的连通情况,不同的注入井注入的示踪剂的类型可不同。另外,不同类型的示踪剂的注入剂量也可根据井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用户可预先选取注入井和监测井,并统计监测井的岩石状况等环境信息。随后,根据确定后的环境信息,确定向各个注入井的射孔段中注入的示踪剂的类型和剂量。后续,通过监测井中井口流出液体(从井下射孔段流到井底,然后流到井口)进行取样,并检测取样的液体中是否含有示踪剂,若含有示踪剂,确定含有那种类型的示踪剂等检测信息,即获取监测井中检测到的由注入井注入的示踪剂的检测信息。其中,射孔段为在注入井和监测井中的生产层段(注水或采油),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还应当理解,虽然上面对检测信息进行了举例,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该检测信息还可包含有其他的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检测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井距、首次在监测井中检测到示踪剂的第一时间、多个示踪剂的测量浓度值中的峰值和与峰值对应的第二时间。随后,在获取到示踪剂的检测信息后,可根据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Te,随后,根据计算得到的连通性参数Te,来确定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其中,连通性参数Te用于表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性能,或者说,连通性参数Te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的一个量化值。

例如,本申请实施例可根据检测信息包含的井距、第一时间、峰值和第二时间,来计算连通性参数,具体可通过以下计算公式来计算连通性参数Te,具体如下:

Te=V×Pv

式中,Te为连通性参数,V为见剂速度,见剂速度V表示第一次在监测井中检测到示踪剂的速度,Pv为见剂峰值浓度速率,见剂峰值浓度速率Pv表示在监测井中检测到最大浓度的示踪剂的速度。

此外,通过以下两个计算公式来分别计算见剂速度V和见剂峰值浓度速率Pv,具体如下:

式中,D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井距,T1为首次在监测井中检测到示踪剂的时间。

式中,Pc为多个示踪剂的测量浓度值中的峰值,T2为检测到多个示踪剂的测量浓度值中的峰值的时间。

此外,若计算得到的连通性参数Te的值越大,表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连通性越好。若计算得到的连通性参数Te的值越小,表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连通性越差。

另外,若计算得到的连通性参数Te等于0时,则表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没有检测到示踪剂,即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不连通。

用户可根据连通性参数Te的值来对河道的连通状况划分等级。

例如,若连通性参数Te大于2,则将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划分成强连通,若连通性参数Te大于1且小于2,则将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划分成中等连通,若连通性参数Te小于1,则将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划分成弱连通。

步骤S120,根据连通性参数,确定河道的总体走向和宽度方向,其中,这里的河道可包含复合河道。

在步骤S120中,由于沉积相变的影响,通常顺河道走向的砂体连通性要好于横切河道方向的砂体连通性,即河道的走向方向上的连通性要好于砂体宽度方向上的连通性。

因此,基于上面这个原理,可根据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的连通性的变化来反推河道的总体走向,进而推测垂直于河道走向的河宽方向。

例如,在示踪剂的注入情况的检测平面示意图中,根据连通性参数Te确定出北西-南东向(或者西北东南走向)的示踪剂连通性明显好于北东-南西向(或者东北西南走向),因此,可以大致推测河道总体走向以北西-南东向为主,而北东-南西向大致为河道宽度方向。

步骤S130,在河道的宽度方向上的连井剖面图中,对连井剖面图进行标志层层位拉平,并进行层序旋回划分对比。

在步骤S130中,在油田开发区块的井间河道砂体对比中,可先绘制河道宽度方向上的连井剖面图。

例如,用户可在河道的宽度方向上的,选取多个注入井和多个监测井。随后,绘制上述多个注入井和多个监测井的连井剖面图。

应理解,注入井与监测井中反映砂体与洪泛泥的信息来自油田实际测量结果。

此外,可分别获取注入井和监测井的多条测井曲线,并将多条测井曲线呈现在连井剖面图上。随后,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与波动回返特征,可以确定砂岩及洪泛泥的位置。

其中,测井曲线可通过测井信息到获取,测井信息通常分为左、右两个测井信息道,左侧的测井信息道通常可为自然伽马GR,也可为自然电位SP,也可同时包含自然伽马GR和自然电位SP;右侧通常可为深侧向电阻率RLLD,也可为浅侧向电阻率RLLS,也可同时包含深侧向电阻率RLLD和浅侧向电阻率RLLS,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随后,在获取到注入井中的洪泛泥的位置和监测井中的洪泛泥的位置后,可将注入井中的洪泛泥的位置或监测井中的洪泛泥的位置看做一个标志层,进行标志层层位拉平,即将注入井中的洪泛泥的位置和监测井中的洪泛泥的位置拉平到同一水平线上。

随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由于执行拉平后的连井剖面图中的两个相邻的标志层之间可对应一个短旋回。

另外,在每个短旋回中,可通过测井曲线的形态,来确定一个短旋回中包含有多少个超短旋回,其中,一个超短旋回对应一个测井曲线的一次回返波动。

步骤S140,在执行拉平后的连井剖面图中,根据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在连井剖面图上标识出复合河道。

应理解,复合河道还可称为河道带,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局限于此。

在步骤S140中,根据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以等高程对比为原则,确定复合河道的顶面,并由此在连井剖面图上标识出不同的复合河道。

此外,基于关键标志层拉平,河道带对比是等高程的对比,体现河道顶平底凹的构型特点,也即不同河道带的主体砂体顶面高度是不同的。河道带砂体对比时要考虑平对比(也称之为千层饼式对比)与斜对比两种情况,河道带主体是等高程的,而当河道变迁尤其是发生废弃时,斜对比应该加以考虑。同时,对比过程中河道变迁或叠置的规律是要充分考虑。

步骤S150,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其中,复合河道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

在步骤S150中,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其中,复合河道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包括:根据砂体连通状况和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确定复合河道中的单河道砂体的砂体叠置关系,以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

在前述步骤S140的基础上,继续在连井剖面图中,将单河道砂体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来,该识别方法可结合测井曲线和砂体连通情况来进行识别。

例如,在某一注入井A和某一监测井B连通,以及注入井A和监测井B具有横向分布的河道砂体的情况下,可通过判断注入井A和监测井B是否连通以及测井曲线的形态(如波动情况)来确定河道砂体是单一河道还是包含有不同的单一河道的复合河道。若在确定注入井A和监测井B不连通且注入井A和监测井B的一个河道砂体附近的测井曲线为至少两个波动的情况下,可确定注入井A和监测井B之间的河道砂体为包含有至少两个单一河道的复合河道;若在确定注入井A和监测井B连通且注入井A和监测井B的一个河道砂体附近的测井曲线为一个大致的波动的情况下,则确定注入井A和监测井B之间的河道砂体为单一河道。

步骤S160,对识别出单河道砂体的连井剖面图进行形态的校正。

在步骤S160中,实际的地下砂体分布并不是标志层拉平下的对比结果,而是受构造变形影响的。因此,对比的最终结果还需要考虑油藏构造对地层与砂体的影响,所以考虑各井补心海拔高后,恢复油藏构造后,再把河道砂体对比的结果按构造变形叠加到构造剖面上,最终得到现今构造约束下的砂体对比结果。这一过程,实际上要考虑是否有断层对砂体连通性产生了影响。

也就是说,步骤S150中的识别出单河道砂体的连井剖面图是在执行层拉平结果下的,即其并非是实际的地下构造状况。因此,这里需要将层拉平的连井剖面图进行补心海拔,即根据每个井对应的位置的实际海拔来将层拉平的连井剖面图进行校正,以与实际相符。

从而,本申请实施例基于示踪剂有关井间砂体的连通信息,提出了结合河道砂体构型模式,测井信息的井间河道砂体对比方法,达到减少井间河道对比不确定性的目的。这种方法的核心理念是动态约束、动静结合(即示踪剂和测井曲线结合)的河道对比。该方法可以适用于相对小井距(例如,150m左右或更小井距)或开发密井网条件下的地下河道砂体对比,其对比结果不仅能更准确反映地下储层真实分布,也与实际生产动态信息相吻合。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监测井中检测到的由注入井注入的示踪剂的检测信息,并根据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随后,根据连通性参数,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最后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其中,复合河道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从而通过示踪剂来精准地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进而能够避免地下井间河道砂体对比不确定性的问题。

另外,最终确定的对比结果不仅能更准确反映地下储层真实分布,也与实际生产动态信息相吻合。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步骤S110,确定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

在步骤S110中,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具体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踪剂的注入情况的检测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从某一地区的多个井中选取注入井和监测井。其中,选取的注入井有3口,即Iw1、Iw2和Iw3,以及选取的监测井有10口,即W1-1、W1-4、W1-5、W1-6、W1-7、W1-8、W1-9、W1-10、W1-13和W1-16。此外,注入示踪剂类型、相应见剂井、见剂速度V及示踪剂连通效率(Te)如下表1所示,表1为示踪剂监测情况统计及示踪剂连通效率表。另外,还将见剂情况、见剂速度V(高、中、低)及井间砂体连通程度(强、中、弱)标示在平面图上(图2)。

表1

结合表1和图2的内容可以确定,若见剂速度V大于0.9米/天,则确定为高速见剂,若见剂速度V大于0.8米/天且小于0.9米/天,则确定为中速见剂,若见剂速度V小于0.8米/天,则确定为低速见剂。另外,若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不连通,则用“-X->”的符号表示。

例如,IW1和W1-1之间为中速见剂,IW1和W1-6之间为低速见剂,IW1和W1-10之间为高速见剂,IW1与W1-7和W1-13之间不连通。IW2和W1-4之间为低速见剂,IW2和W1-8之间为高速见剂,IW2与W1-7、W1-10和W1-13之间不连通。IW3和W1-5之间为高速见剂,IW3和W1-9之间为低速见剂,IW3和W1-16之间为中速见剂,IW3与W1-8和W1-13之间不连通。

若连通性参数Te大于2,则将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划分成强连通,若连通性参数Te大于1且小于2,则将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划分成中等连通,若连通性参数Te小于1,则将注采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划分成弱连通。

例如,Iw1和W1-1之间为强连通,IW1和W1-6之间为弱连通,IW1和W1-10之间为强连通。IW2和W1-4之间为中等连通,IW2和W1-8之间为弱连通。IW3和W1-5之间为强连通,IW3和W1-9之间为中等连通,IW3和W1-16之间为强连通。

其中,见剂速度V的高中低情况及砂体连通程度的强中弱情况,可以根据不同区块井间的差异程度加以设定。

应注意,图2中为了清晰显示IW1、IW2、W2-2、W2-3和W3-7,所以选用白色的底色。

步骤S120,根据连通性参数,确定河道的总体走向和宽度方向,其中,这里的河道可包含复合河道。

如图2所示,图2中N表示北,总体上北西-南东向的示踪剂连通性明显好于北东-南西向,因此可以大致推测河道总体走向以北西-南东向为主,而北东-南西向大致为河道宽度方向。

步骤S130,在河道的宽度方向上的连井剖面图中,对连井剖面图进行标志层层位拉平,并进行层序旋回划分对比。

在步骤S130中,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有层序旋回对比的连井剖面图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选取了图2中的W1-6井、Iw1井、W1-7井、Iw2井、W1-8、Iw3井、W2-2井和W1-9来绘制连井剖面图,其中,NE表示东北方向。

如图3所示,在每个井的左侧的测井曲线中,GR为自然伽马,SP为自然电位,在每个井的右侧的测井曲线中,RLLD为深侧向电阻率,RLLS为浅侧向电阻率。

另外,该连井剖面图中包含有第一套标志层(或洪泛面-1)和第二套标志层(或洪泛面-2),以及还可将连井剖面图中最下方的横线(或与短旋回1的地段接触的横线)也为一套标志层。标志层是通过测井曲线来识别出来的,该测井曲线是指在测井时形成的曲线,且该曲线能够反应出不同岩性、层位特征,进而根据所得曲线判断出具体岩性、层位等。

因此,用户可通过测井曲线,在垂向上识别出两套明显洪泛泥标志层,这样可以划分出两个层序短旋回(包含短旋回1与短旋回2)。每个短旋回可由多个超短旋回组成,而每个超短旋回大致相当于单一沉积自旋回(单一河道)。通过测井曲线的波动可以确定,在本示例中可识别出4个超短旋回(4期单河道发育期,4个超短旋回包括旋回1、旋回2、旋回3和旋回4)。因为洪泛面-2更为发育,所以拉平这个洪泛面进行层序旋回对比。

步骤S140,在执行拉平后的连井剖面图中,根据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在连井剖面图上标识出复合河道。

在步骤S140中,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有复合河道的连井剖面图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从河道总体叠迁规律看,有从北东向南西(从右向左)逐渐迁移的规律,因此河道带叠置的方向也应该是这个规律,进而可以识别出10个复合河道(或河道带),其中有5个是叠置的,而另外5个是孤立的。其中,这里的重叠的5个河道带(ChannelBelt)分别是CB-6、CB-5、CB-3、CB-2和CB-1,这里的孤立的5个复合河道分别是CB-10、CB-9、CB-8、CB-7和CB-4。

此外,孤立河道带之间显然是不连通的,叠置河道带之间可能连通,但也可能不连通;而同一河道带之间也存在不连通的可能性,那是因此河道带是由不同单一河道组合而成的。因此,接下来的单一河道的识别与对比是关键。

步骤S150,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其中,复合河道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

在步骤S150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有单河道砂体的连井剖面图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IW1、IW2和IW3上方的倒三角表示为注入井,W1-6、W1-8和W1-9上方的正方形表示监测井,并且倒三角和正方形之间的连线表示对应的两个井是连通的。

此外,Iw1井与W1-7井,在超短旋回1期,若采用平对比,一方面不能反映总体的叠迁规律,也很难体现井间砂体的不连通状况;而采用斜对比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W1-8井与Iw3之间的超短旋回1期砂体之间。

在这一步骤中,示例剖面中识别出15个单一河道以及7个孤立的薄层溢岸砂,其中,这里的15个单一河道(Channel)包括: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C14和C15。此外,相邻的单一河道之间为隔层。这样的对比结果也反应了平面上河道分布与连通状况(图2),河道的规模也明显小于河道带所反应的河道规模,其连通关系也更为复杂。同时,对比结果也能反应隔层或夹层的分布状况。

步骤S160,对识别出单河道砂体的连井剖面图进行形态的校正。

在步骤S160中,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进行形态校正后的连井剖面图的示意图,这里需要说的是,图6是在图5的基础上进行的形态的校正。

如图6所示,显然断层很难完全分隔超短旋回1中的各井钻遇的砂体,因此可以明确主要还是由于相变(此示例也可以称之为河道变迁)产生的不连通。

应理解,上述识别单河道砂体的方法仅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的方法可以进行各种变形,相应的修改或变形也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请参见图7,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装置700的框图,应理解,该装置700与上述图1方法实施例对应,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个步骤,该装置700具体的功能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装置700包括至少一个能以软件或固件(firmware)的形式存储于存储器中或固化在装置700的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中的软件功能模块。具体地,该装置700包括:

获取模块710,用于获取监测井中检测到的由注入井注入的示踪剂的检测信息;

计算模块720,用于根据检测信息,计算井间砂体的连通性参数,其中,连通性参数表示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性能;

确定模块730,用于根据连通性参数,确定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砂体连通状况;

识别对比模块740,用于根据砂体连通状况,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并进行对比,其中,复合河道由多条单河道砂体拼合叠置形成。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检测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注入井和监测井之间的井距、首次在监测井中检测到示踪剂的第一时间、多个示踪剂的测量浓度值中的峰值和与峰值对应的第二时间。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计算模块720,还用于根据井距、第一时间、峰值和第二时间,计算连通性参数。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对比装置还包括:绘制模块(未示出),用于绘制河道在宽度方向的连井剖面图,其中,河道包括复合河道;获取模块710,还用于分别获取注入井和监测井的多条测井曲线,并将多条测井曲线呈现在连井剖面图上;标识模块(未示出),用于根据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在连井剖面图上标识出复合河道。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识别对比模块740,还用于根据砂体连通状况和多条测井曲线的形态,确定复合河道中的单河道砂体的砂体叠置关系,以从复合河道中识别出单河道砂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执行如图1所示方法实施例中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的步骤。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一种地下井间单河道砂体的对比方法和装置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