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

一种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

IPC分类号 : G02B23/00,G02B15/00,G02B7/04

申请号
CN201721807075.6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7-12-21
  • 公开号: 207676030U
  • 公开日: 2018-07-31
  • 主分类号: G02B23/00
  • 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光学元件厂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观景镜,具体涉及一种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包括观景镜镜筒,在所述观景镜镜筒两端分别设有物镜系统和目镜系统,所述物镜系统内设有分离式镜片组,所述分离式镜片组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在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隔设有空气间隙。该观景镜的物镜系统设置有分离式的镜片组,且两个镜片之间设有空气间隙,通过两个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调整,增加了整个物镜的可调变量,利于得到更高品质的成像质量,且由于正透镜和负透镜为分离式设置,无需胶合,降低镜片制作难度、节约工艺成本。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包括观景镜镜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观景镜镜筒两端分别设有物镜系统和目镜系统,所述物镜系统内设有分离式镜片组,所述分离式镜片组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在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隔设有空气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负透镜为凹凸透镜,所述负透镜的凹面设置在靠近正透镜的一侧,还设有维持该间隙的分隔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为分隔圈,所述分隔圈的尺寸与分离式镜片组的直径相适应,使分隔圈的内径大致等于分离式镜片组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的间距为2±0.0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其特征在于,在正透镜和负透镜的表面上均镀有多层增透膜,且光线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9%。

6.根据权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目镜系统内设有变倍镜组,所述变倍镜组设有三个变倍镜片,三个变倍镜片外套设有变倍镜筒,所述变倍镜筒为可拆式组合式镜筒,所述变倍镜筒能在目镜镜筒内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倍镜组包括第一变倍镜片、第二变倍镜片和第三变倍镜片,所述第一变倍镜片为双凸透镜,所述第二变倍镜片和第三变倍镜片为凹凸透镜,且三个变倍镜片之间均留有空气间隔,其中第一变倍镜片和第二变倍镜片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0.05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目镜系统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变倍镜组两端的补偿镜组和接目镜组,所述第一变倍镜片设置在靠近接目镜组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倍镜筒包括匹配设计的变倍镜片套筒和压环,在变倍镜片套筒内设有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和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在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和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之间形成安装第二变倍镜片的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变倍镜片的第一镜片安装槽,所述第一镜片安装槽设置在靠近设置压环的位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观景镜,特别是一种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

背景技术

观景镜作为具有观察远景的放大镜,其主要结构是取景的物镜系统和变倍的目镜系统,能够将远处的镜像传到观察者的视线中,用途极其广泛。

然而现有的物镜系统一般是由两个透镜胶合而成的一个透镜组,常采用的是将凸透镜、凹透镜镜片进行胶合,然后利用透镜的折射率差异改变光线的传播路径,满足物镜的成像需求,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采用胶合方式的组合镜片的物镜由于镜片完全贴合,存在镜片制作要求高、胶合工艺繁杂的技术问题;而目镜系统存在的问题在于不能满足更高的变倍倍数需求。

因此,综合得到的观景镜的变倍倍数和成像质量均有待提高,且胶合物镜组的制作要求高,胶合工艺复杂的问题也有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观景镜的变倍倍数和成像质量均有待提高,胶合物镜组的制作要求高、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该观景镜的物镜系统设置有分离式的镜片组,且两个镜片之间设有空气间隙,通过两个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调整,增加了整个物镜的可调变量,利于得到更高品质的成像质量,且由于正透镜和负透镜为分离式设置,无需胶合,降低镜片制作难度、节约工艺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包括观景镜镜筒,在所述观景镜镜筒两端分别设有物镜系统和目镜系统,所述物镜系统内设有分离式镜片组,所述分离式镜片组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在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隔设有空气间隙。

该观景镜的物镜系统设置有分离式的镜片组,且两个镜片之间设有空气间隙,通过两个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调整,增加了整个物镜的可调变量,利于得到更高品质的成像质量,且由于正透镜和负透镜为分离式设置,无需胶合,降低镜片制作难度、节约工艺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目镜系统内设有变倍镜组,所述变倍镜组设有三个变倍镜片,三个变倍镜片外套设有变倍镜筒。所述变倍镜筒为可拆式组合式镜筒,所述变倍镜筒能在目镜镜筒内移动。

而该观景镜目镜系统的变倍镜组设有三个变倍镜片,所以该目镜系统的变倍镜组分变为组合的三个透镜,增加变倍倍数,相差校正精度更高,提高成像清晰度;而将三个变倍镜片设置在变倍镜筒内,变倍镜筒为可拆式的组合结构,方便拆装和更换镜片;进一步地,变倍镜筒能在目镜镜筒内移动,实现调节焦距的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正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负透镜为凹凸透镜,所述负透镜的凹面设置在靠近正透镜的一侧,还设有维持该间距的分隔部件。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并设保持间距的分隔部件,维持物镜性能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分隔部件为分隔圈,所述分隔圈的尺寸与分离式镜片组的直径相适应,使分隔圈的内径大致等于分离式镜片组的外径。在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设置分隔圈,且分隔圈的高度与透镜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设计,这样设计利于两个透镜的安装,同时又保持了两个透镜之间的间隙距离,保证了物镜性能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正透镜为冕牌类光学玻璃材料制成,所述负透镜为火石类光学玻璃材料制成。具体地,正透镜可选用H-K9L材料,负透镜可选用ZF1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的间距为2±0.05mm。根据实际使用得出,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的间距为2±0.05mm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正透镜和负透镜的表面上均镀有多层增透膜,且光线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9%。在透镜表面都镀上增透膜,增加光线穿过率,提高成像质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变倍镜组包括第一变倍镜片、第二变倍镜片和第三变倍镜片,所述第一变倍镜片为双凸透镜,所述第二变倍镜片和第三变倍镜片为凹凸透镜,且三个变倍镜片之间均留有空气间隔,其中第一变倍镜片和第二变倍镜片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0.05mm。第一变倍镜片、第二变倍镜片和第三变倍镜片依次设置,且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三个变倍镜片,配合光路设置,在实现更大变倍倍数的同时,实现更高品质的成像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目镜系统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变倍镜组两端的补偿镜组和接目镜组,所述第一变倍镜片设置在靠近接目镜组的位置。所述补偿镜组包括三个补偿镜片,其中两个为双凹透镜、一个为双凸透镜,且双凸透镜与其中一个双凹透镜相组合,两个双凹透镜相对设置;所述接目镜组包括两个接目镜片,其中一个为双凸透镜、另一个为平凹透镜。在补偿镜组内设置三个补偿镜片,增加该变倍目镜的成像清晰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变倍镜筒包括匹配设计的变倍镜片套筒和压环,在变倍镜片套筒内设有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和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在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和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之间形成安装第二变倍镜片的结构。变倍镜片套筒形成组装变倍镜片的空间,通过在变倍镜片套筒内设置分离式的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和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便于变倍镜组的拆装、以及进行变倍镜片的更换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变倍镜片套筒一端为用于放入变倍镜片的入口端,另一端端部具有向轴心延伸的装配台阶。在变倍镜片套筒的入口端内壁上还设有连接压环的螺纹结构,在压环外壁上对应设置配合螺纹。在变倍镜片套筒的一端设置成放入变倍镜片的入口端,另一端设置装配台阶,配合压环的压紧,实现变倍镜片的快速安装,组装形成变倍镜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变倍镜片的第一镜片安装槽,所述第一镜片安装槽设置在靠近设置压环的位置。第一镜片安装槽设置在靠近压环的位置,通过该第一镜片安装槽和压环安装和固定第一变倍镜片的位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镜片安装槽,在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靠近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的端部设有第二镜片定位槽,所述第二镜片定位槽与第二镜片安装槽配合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在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的另一端设有第三镜片安装槽,所述第三镜片安装槽与变倍镜片套筒的挡镜环形成第三变倍镜片的定位结构。变倍镜片套筒上的挡镜环与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上的第三镜片安装槽配合,形成稳定安置第三变倍镜片的结构。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观景镜的物镜系统设置有分离式的镜片组,且两个镜片之间设有空气间隙,通过两个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调整,增加了整个物镜的可调变量,利于得到更高品质的成像质量,且由于正透镜和负透镜为分离式设置,无需胶合,降低镜片制作难度、节约工艺成本;

2、该观景镜目镜系统的变倍镜组设有三个变倍镜片,所以该目镜系统的变倍镜组分变为组合的三个透镜,增加变倍倍数,相差校正精度更高,提高成像清晰度;而将三个变倍镜片设置在变倍镜筒内,变倍镜筒为可拆式的组合结构,方便拆装和更换镜片;进一步地,变倍镜筒能在目镜镜筒内移动,实现调节焦距的功能;

3、在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设置分隔圈,且分隔圈的高度与透镜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设计,这样设计利于两个透镜的安装,同时又保持了两个透镜之间的间隙距离,保证了物镜性能的稳定性;

4、第一变倍镜片、第二变倍镜片和第三变倍镜片依次设置,且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三个变倍镜片,配合光路设置,在实现更大变倍倍数的同时,实现更高品质的成像效果;

5、变倍镜片套筒形成组装变倍镜片的空间,通过在变倍镜片套筒内设置分离式的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和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便于变倍镜组的拆装、以及进行变倍镜片的更换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目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变倍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实施例中变倍目镜放大到最小倍数时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物镜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物镜镜片组的组合示意图。

图中标记:1-眼罩安装套,2-接目镜组,3-变倍镜组,301-第一变倍镜片,302-第二变倍镜片,303-第三变倍镜片,4-变倍镜筒,401-压环,402-变倍镜片套筒,403-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31-第一镜片安装槽,4032-第二镜片安装槽,404-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41-定位台阶,4042-第三镜片安装槽,4043-第二镜片定位槽, 6-目镜镜筒,601-目镜外壳,602-凸轮,603-凸轮座,7-补偿镜组,8-物镜系统,81-正透镜,82-负透镜,83-分隔圈,84-整体式壳套,841-连接螺纹,842-镜片定位承台,843-压圈安装螺纹,85-遮光罩,86-镜片压圈,861-压圈螺纹,9-观景镜镜筒,10-导像部,11-目镜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包括观景镜镜筒9,在所述观景镜镜筒9两端分别设有物镜系统8和目镜系统11,所述物镜系统8内设有分离式镜片组,所述分离式镜片组包括正透镜81和负透镜82,在正透镜81和负透镜82之间隔设有空气间隙。如图1所示,在物镜系统8和目镜系统11之间还设有导像部10,用于将物镜系统8的成像导入目镜系统11内,便于观察。

本实施例观景镜的物镜系统设置有分离式的镜片组,且两个镜片之间设有空气间隙,通过两个透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调整,增加了整个物镜的可调变量,利于得到更高品质的成像质量,且由于正透镜和负透镜为分离式设置,无需胶合,降低镜片制作难度、节约工艺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目镜系统11内设有变倍镜组3,所述变倍镜组3设有三个变倍镜片,三个变倍镜片外套设有变倍镜筒4。所述变倍镜筒4为可拆式组合式镜筒,所述变倍镜筒4能在目镜镜筒内移动。

本实施例的观景镜目镜系统的变倍镜组设有三个变倍镜片,所以该目镜系统的变倍镜组分变为组合的三个透镜,增加变倍倍数,相差校正精度更高,提高成像清晰度;而将三个变倍镜片设置在变倍镜筒内,变倍镜筒为可拆式的组合结构,方便拆装和更换镜片;进一步地,变倍镜筒能在目镜镜筒内移动,实现调节焦距的功能。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物镜系统8的正透镜81为双凸透镜,所述负透镜82为凹凸透镜,所述负透镜82的凹面设置在靠近正透镜81的一侧,还设有维持该间距的分隔部件。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并设保持间距的分隔部件,维持物镜性能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分隔部件为分隔圈83,所述分隔圈83的尺寸与分离式镜片组的直径相适应,使分隔圈83的内径大致等于分离式镜片组的外径。在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设置分隔圈,且分隔圈的高度与透镜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设计,这样设计利于两个透镜的安装,同时又保持了两个透镜之间的间隙距离,保证了物镜性能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正透镜81选用H-K9L材料制成,负透镜82选用ZF1材料制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正透镜81和负透镜82之间的间距为2±0.05mm。根据实际使用得出,正透镜和负透镜之间的间距为2±0.05mm具有较好的成像质量。

本实施例中,在正透镜81和负透镜82的表面上均镀有多层增透膜,且光线透过率等于99.5%。在透镜表面都镀上增透膜,增加光线穿过率,提高成像质量。

进一步地,还设有与分离式镜片组外形相适应的整体式壳套84,进一步地,在整体式壳套84的一端为放置分离式镜片组的开口端,另一端设有用于组合其他镜筒的连接端,在连接端上设有连接螺纹841。

如图7所示,整体式壳套84的开口端内径稍大于连接端的内径,二者的内壁交接处即为镜片定位承台842,用于安装分离式镜片组,另外还配设有镜片压圈86,所述镜片压圈86为安装在开口端的环形塞结构,并且镜片压圈86上与开口端的内壁对应设有压圈螺纹861、开口端内壁设置压圈安装螺纹843,进而将分离式镜片组稳定地压在物镜壳套内。

另外,本实施例在整体式壳套84的外壁上还设有遮光罩85,对物镜系统观景时遮挡住杂散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撞缓冲作用。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实施例1或实施例2所述的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目镜系统11的变倍镜组3包括第一变倍镜片301、第二变倍镜片302和第三变倍镜片303,所述第一变倍镜片301为双凸透镜,所述第二变倍镜片302和第三变倍镜片303为凹凸透镜,且三个变倍镜片之间均留有空气间隔,其中第一变倍镜片301和第二变倍镜片302之间的间隔为0.05mm。第一变倍镜片、第二变倍镜片和第三变倍镜片依次设置,且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三个变倍镜片,配合光路设置,在实现更大变倍倍数的同时,实现更高品质的成像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目镜系统11还包括分别设置在变倍镜组3两端的补偿镜组7和接目镜组2,所述第一变倍镜片301设置在靠近接目镜组2的位置。所述补偿镜组包括三个补偿镜片,其中两个为双凹透镜、一个为双凸透镜,且双凸透镜与其中一个双凹透镜相组合,两个双凹透镜相对设置;所述接目镜组包括两个接目镜片,其中一个为双凸透镜、另一个为平凹透镜。在补偿镜组内设置三个补偿镜片,增加该变倍目镜的成像清晰度。

如图2至图6所示,所述变倍镜筒4包括匹配设计的变倍镜片套筒402和压环401,在变倍镜片套筒402内设有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3和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4,在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3和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4之间形成安装第二变倍镜片的结构。变倍镜片套筒形成组装变倍镜片的空间,通过在变倍镜片套筒内设置分离式的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和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便于变倍镜组的拆装、以及进行变倍镜片的更换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变倍镜片套筒402一端为用于放入变倍镜片的入口端,另一端端部具有向轴心延伸的装配台阶。在变倍镜片套筒的入口端内壁上还设有连接压环的螺纹结构,在压环外壁上对应设置配合螺纹。在变倍镜片套筒的一端设置成放入变倍镜片的入口端,另一端设置装配台阶,配合压环的压紧,实现变倍镜片的快速安装,组装形成变倍镜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3上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变倍镜片301的第一镜片安装槽4031,所述第一镜片安装槽4031设置在靠近设置压环401的位置。第一镜片安装槽设置在靠近压环的位置,通过该第一镜片安装槽和压环安装和固定第一变倍镜片的位置。

更近一地,所述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3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镜片安装槽4032,在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4靠近第一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3的端部设有第二镜片定位槽4043,所述第二镜片定位槽4043与第二镜片安装槽配4032合设置。

本实施例中,在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4的另一端设有第三镜片安装槽4042,所述第三镜片安装槽4042与变倍镜片套筒402的装配台阶形成第三变倍镜片的定位结构,如图5所示,第三镜片安装槽4042由设置在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404内壁上的定位台阶4041形成。变倍镜片套筒上的挡镜环与第三变倍镜片安装隔圈上的第三镜片安装槽配合,形成稳定安置第三变倍镜片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目镜镜筒6包括内镜筒601和外镜筒602,在内镜筒601和外镜筒602之间还设有缓冲套。在目镜镜筒上设置缓冲套,对整个目镜形成缓冲保护。在目镜镜筒6的端部还设有眼罩安装套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高成像质量的观景镜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