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

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

IPC分类号 : B01F5/02,B01J19/26,B01J14/00

申请号
CN201621191166.7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实用新型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6-11-01
  • 公开号: 206152663U
  • 公开日: 2017-05-10
  • 主分类号: B01F5/02
  • 专利权人: 中北大学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包括微撞击流模块、前置进料模块、后置密封模块、连接装置;所述微撞击流模块内部设有相互平行的进样通道,与进样通道垂直设有撞击通道,撞击通道为T型结构,底部设有渐扩形出料口;所述前置进料模块出口端连接微撞击流模块入口端,微撞击流模块的末端处通过后置密封模块密封;前置进料模块、微撞击流模块和后置密封模块通过连接装置连接紧固。该装置主要针对液‑液快速反应体系,既可用作旋转填料床的预混合与分布装置,也可单独用作液‑液快速反应的反应器,制备超细/纳米功能材料;通过并列式的撞击流混合,解决了微撞击流混合器放大的难题,实现了RPB微观混合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权利要求

1.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撞击流模块、前置进料模块、后置密封模块、连接装置;

所述微撞击流模块为长方体结构,内部设有相互平行的进样通道,在长方体中心处与进样通道垂直设有撞击通道,撞击通道为T型结构,底部连接出料口;

所述前置进料模块的入口为塔式或螺纹结构,内部为直通孔,前置进料模块出口端连接微撞击流模块入口端,微撞击流模块的末端处通过后置密封模块密封;后置密封模块为矩形板;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杆和螺母;前置进料模块、微撞击流模块和后置密封模块通过连接装置连接紧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样通道的内径为8.0~10.0 mm;长度为10.0~20.0 mm,通道间距为6.0~10.0 mm;所述撞击通道的通径为1.0~2.0 mm,撞击通道的长度为6.0~10.0 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进料模块的内径为8.0~10.0 mm,长度为50~100 mm,入口长管能调节该装置在旋转填料床内的空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为渐扩的锥形,其上端与撞击通道底部连接,内径为1.0~2.0 mm,出口处的内径为3.3~5.3 mm,锥角为30~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撞击流模块前、后端面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孔,所述前置进料模块和后置密封模块的四个角上与微撞击流模块对应处分别设有大小相同的孔,连杆从上述孔中穿过,通过螺母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采用不锈钢、聚四氟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材料制备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进料模块或后置密封模块与微撞击流模块的衔接处,或两个微撞击流模块的衔接处,通过垫圈密封;在每种模块的进料通道端部设有环形凹槽,出口端设有凸起结构,凸起与凹槽依次配合连接,垫圈设置在该凹槽内。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属于化工过程强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分子尺度的微观混合是反应能够进行的前提,强化微观混合能极大地改善反应状况,进而获得高质量的产物。常见的过程强化技术有撞击流、超重力、微通道技术等。

撞击流(Impinging Stream)是一类重要的流体混合强化技术,对扩散控制的化工过程尤其有效。经过多年发展,撞击流的连续相由气相扩展到了液相,由此更加突出撞击流强化液相微观混合的优势。对于液相撞击流装置的微观混合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自由式撞击流(FIS)和受限式撞击流(CIS)两类结构,国内则以伍沅提出的浸没式结构为主(CN1463789A、CN2455353Y)。自由式和受限式撞击流装置的停留时间极短,且两者都可以进行连续操作,其中受限式撞击流的微观混合效果明显优于自由式撞击流;浸没式撞击流装置的主要特点是停留时间长,但主要适用于间歇操作,且微观混合效果弱于FIS与CIS装置。相比于传统釜式反应器,撞击流装置结构简单、混合效率高,因此撞击流技术在粉体干燥、超细/纳米功能材料制备以及乳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超重力是另一类重要的过程强化技术,其核心设备为旋转填料床。在旋转填料床内,流体受到离心力作用而被撕裂成液滴、液丝、液膜,进而极大地强化受传质扩散控制的反应过程。有关超重力装置已公开,详见中国专利ZL95215430.7等。超重力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分离、解析、有机合成、超细粉体制备等领域。超重力旋转填料床(RPB)的微观混合性能明显优于其它过程强化设备,其微观混合时间为0.01-0.1 ms。然而,传统的超重力旋转填料床存在以下问题:(1)物料不经过预混直接注入旋转填料,导致部分反应物尚未接触就已排出,降低了物料的利用率;(2)流体在旋转填料床的轴向分布状况较差,导致其填料的利用率普遍偏低。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1425493A)公开了一种撞击流-旋转填料床(IS-RPB),在转鼓腔体中心位置安装自由撞击流装置,使物料首先进行预混,同时流体撞击产生了大量的分散液滴,这些液滴会被旋转填料捕获,进一步混合、反应。该实用新型突破了旋转填料床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旋转填料床的微观混合性能。然而,产物混合效果受到液滴的捕集率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自由撞击流的微观混合性能明显弱于受限式撞击流,且撞击面易受流体扰动的影响,设备运行的稳定性较差。同时,应用于工业放大装置时,多级并行的自由撞击流间会产生相互干扰,不利于提高产物质量。此外,自由撞击产生的液滴飞溅,容易对管件及壳体造成严重污染,增加了装置的清理、维护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装置,采用多组受限式撞击流模块前后衔接,形成多级并列式混合装置,解决了IS-RPB放大应用的难题;该装置能进一步提升RPB的微观混合性能,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并降低设备的清理、维护难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包括微撞击流模块、前置进料模块、后置密封模块、连接装置;

所述微撞击流模块为长方体结构,内部设有相互平行的进样通道,在长方体中心处与进样通道垂直设有撞击通道,撞击通道为T型结构,底部连接出料口;

所述前置进料模块的入口为塔式或螺纹结构,内部为直通孔,前置进料模块出口端微撞击流模块入口端,微撞击流模块的末端处通过后置密封模块密封;后置密封模块为矩形板;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杆和螺母;前置进料模块、微撞击流模块和后置密封模块通过连接装置依次连接紧固,模块衔接处采用垫圈密封。

上述装置中,微撞击流模块是该装置的核心部件,该模块的进样通道相互平行,通道内径D = 8.0~10.0 mm,长度为10.0~20.0 mm,通道间距为I = 6.0~10.0 mm;“T”型撞击通道是流体进行混合/反应的场所,其所在平面与进样通道所在的平面相互垂直,撞击通道为等径三通,通径d = 1.0~2.0 mm,较小的通道尺度促进了微区效应的形成,极大地强化了流体的微观混合,撞击通道的长度为6.0~10.0 mm;位于撞击通道结构下方的是流体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为渐扩的锥形,其上端与撞击通道底部连接,内径为1.0~2.0 mm,出口处的内径为3.3~5.3 mm,锥角α= 30~45°,主要用于均匀分布液体。

上述装置中,所述前置进料模块的入口段设计为塔式或螺纹结构,便于管路连接,其内径为8.0~10.0 mm,厚度为2.0 mm,长度为50~100 mm。入口段长管除了用于进料外,还可以起到调整装置在反应系统(如:旋转填料床)内的空间位置。后置密封模块与前置模块配合,用于密封整个装置,通过螺栓、连杆以及凹槽实现高度密封,防止流体泄露。

前置进料模块的入口段需要与管路连接,塔式结构多用于连接软管,也可以采用其它常用连接方式,例如螺纹或法兰,因此将前置进料模块的入口段设计为塔式或螺纹结构。

上述装置中,所述微撞击流模块前、后端面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孔,所述前置进料模块和后置密封模块的四个角上与微撞击流模块对应处分别设有相同的孔,连杆从上述孔中穿过,通过螺母固定。

上述装置中,所述前置进料模块与微撞击流模块,或后置密封模块与微撞击流模块,或两个微撞击流模块的衔接处,通过垫圈密封;在每种模块的进料通道端部设有环形凹槽,出口端设有凸起结构,凸起与凹槽依次配合连接,垫圈设置在该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模块采用不锈钢、聚四氟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材料制备,模块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密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化工混合/反应装置,主要针对液-液快速反应体系,既可与旋转填料床耦合用作预混合及分布器,亦可单独用作规模化制备功能材料的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

(1)撞击通道的有限空间内形成微撞击流,微观混合效果显著提升,与旋转填料床联用后,能进一步提升设备的微观混合性能;

(2)流体的微小波动不会影响设备的运行状况,设备的稳定性提高,同时液滴飞溅腐蚀程度降低,设备清理、维护便利;

(3)装置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并行放大,单独用作混合、反应设备时,可制备超细/纳米功能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撞击流模块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微撞击流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A-A线的剖面图;

图中:1为前置进料模块;2为一级微撞击流模块;3为二级微撞击流模块;4为后置密封模块;5为连杆,6为螺母,7为凹槽,8为进样通道,9为撞击通道,10为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包括微撞击流模块2和3、前置进料模块1、后置密封模块4、连接装置;

图1中包括两级微撞击流模块,包括一级微撞击流模块2和二级微撞击流模块3;所述微撞击流模块为长方体结构,内部设有相互平行的进样通道8,在长方体中心处与进样通道8垂直设有撞击通道9,撞击通道9为T型结构,底部连接出料口10;

所述前置进料模块1的入口为塔式或螺纹结构,内部为直通孔,前置进料模块1出口端连接微撞击流模块入口端,微撞击流模块的末端处通过后置密封模块4密封;后置密封模块4为矩形板;

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杆5和螺母6;前置进料模块、微撞击流模块和后置密封模块通过连接装置连接紧固。

所述进样通道8的内径为8.0~10.0 mm;长度为10.0~20.0 mm,通道间距为6.0~10.0 mm;所述撞击通道的通径为1.0~2.0 mm,撞击通道的长度为6.0~10.0 mm。

所述前置进料模块1的内径为8.0~10.0 mm,长度为50~100 mm,入口长管能调节装置在旋转填料床内的空间位置。

所述出料口10为渐扩的锥形,其上端与撞击通道9底部连接,内径为1.0~2.0 mm,出口处的内径为3.3~5.3 mm,锥角为30~45°。

所述微撞击流模块前、后端面的四个角上分别设有孔,所述前置进料模块1和后置密封模块4的四个角上与微撞击流模块对应处分别设有相同的孔,连杆5从上述孔中穿过,通过螺母6固定。

所述模块采用不锈钢、聚四氟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种材料制备而成。

所述前置进料模块与微撞击流模块的衔接处,或两个微撞击流模块的衔接处,通过垫圈密封;在每个模块的进料通道端部设有环形凹槽,出口端出设有凸起结构,凸起与凹槽依次配合连接,垫圈设置在该凹槽内。

一种并列式微撞击流混合装置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