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包括高压机构、低压机构;所述高压机构包括第一发生器(1)、再吸收器(4)以及冷凝器(6);所述低压机构包括吸收器(3)、第二发生器(5)以及蒸发器(7);所述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包括溶液热交换器(8)、预冷器(9)、第一溶液泵(10)、第一节流阀(11)、第二节流阀(12)、第二溶液泵(13)以及第三节流阀(1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方法。本发明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具有可根据热源温度或输出温度的高低进行自适应调整等有益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机构、低压机构;
所述高压机构包括第一发生器(1)、再吸收器(4)以及冷凝器(6);
所述低压机构包括吸收器(3)、第二发生器(5)以及蒸发器(7);
所述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包括溶液热交换器(8)、预冷器(9)、第一溶液泵(10)、第一节流阀(11)、第二节流阀(12)、第二溶液泵(13)以及第三节流阀(14);
所述第一发生器(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再吸收器(4)的一端、冷凝器(6)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发生器(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溶液泵(10)的一端、第一节流阀(11)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溶液泵(10)的另一端、第一节流阀(11)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吸收器(3)的一端相连;
所述再吸收器(4)的另一端经溶液热交换器(8)分别与所述第二节流阀(12)的一端、第二溶液泵(13)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二节流阀(12)的另一端、第二溶液泵(13)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发生器(5)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冷凝器(6)的另一端经预冷器(9)、第三节流阀(14)与所述蒸发器(7)的相连接;
所述蒸发器(7)经预冷器(9)分别与所述第二发生器(5)的另一端、吸收器(3)的另一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氨水溶液为工质时,还包括精馏器(2);
所述精馏器(2)的与所述第一发生器(1)相连接;
所述精馏器(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再吸收器(4)、冷凝器(6)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二溶液泵(13)至再吸收器(4)的溶液与从再吸收器(4)至第二节流阀(12)的溶液在所述溶液热交换器(8)中进行换热;
从冷凝器(6)至第三节流阀(14)的制冷剂液体和从蒸发器(7)至吸收器(3)的制冷剂蒸气在预冷器(9)中进行换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基础循环模式,在基础循环模式中,
所述吸收器(3)中的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0)进入第一发生器(1),先后受到吸收器(3)和高温热源的加热,产生第一制冷剂蒸气;
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分别进入所述再吸收器(4)、冷凝器(6),使所述再吸收器(4)受热;
所述第一发生器(1)中的剩余溶液经第一节流阀(11)回至吸收器(3);
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进入冷凝器(6)中,形成制冷剂液体,释放热量,使第二发生器(5)受热,并在所述第二发生器(5)中的溶液产生第二制冷剂蒸气;
所述第二制冷剂蒸气进入所述吸收器(3)中;
所述第二发生器(5)中的剩余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8)回至所述再吸收器(4);
所述再吸收器(4)中的溶液吸收一部分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并释放热量给中温热源,之后经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节流阀(12)回至第二发生器(5);
所述冷凝器(6)中的制冷剂液体经预冷器(9)、第三节流阀(14)进入蒸发器(7);
所述蒸发器(7)中的制冷剂液体受低温热源加热后,形成第三制冷剂蒸气;
所述第三制冷剂蒸汽经预冷器(9)进入吸收器(3);
所述吸收器(3)中来自第一发生器(1)中的剩余溶液吸收第二制冷剂蒸气、第三制冷剂蒸气后,先后向所述第一发生器(1)和中温热源放热;
所述吸收器(3)中的溶液吸收过第二制冷剂蒸气以及第三制冷剂蒸气后,经第一溶液泵(10)进入第一发生器(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精馏器循环模式,在精馏器循环模式中,
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从第一发生器(1)进入所述精馏器(2),产生纯度被提高的第一制冷剂蒸气和溶液;
所述纯度被提高的第一制冷剂蒸气分别进入所述再吸收器(4)、冷凝器(6);
所述溶液回到第一发生器(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两级循环模式,在两级循环模式中,
所述第一发生器(1)和吸收器(3)之间不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发生器(1)完全由高温热源加热;
从所述第一溶液泵(10)至第一发生器(1)的溶液和从第一发生器(1)至第一节流阀(11)的溶液进行热交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吸收发生换热模式,在吸收发生换热模式中,
所述再吸收器(4)、第二发生器(5)、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节流阀(12)以及第二溶液泵(13)均停止工作;
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从第一发生器(1)进入所述冷凝器(6);
所述蒸发器(7)中的第三制冷剂蒸气进入所述吸收器(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包括显热交换、潜热交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温热源、中温热源以及低温热源;
所述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向系统提供热量,所述中温热源用于释放热量;
所述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包括制冷模式、热泵模式;
在制冷模式中,
所述中温热源为环境,冷量向低温热源输出;
在热泵模式中,
所述低温热源为环境,热量向中温热源输出。
10.一种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对制冷剂进行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的步骤。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循环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和采暖是现代人类社会消耗能源的几大主要途径之一。常规的空调采取压缩式循环,需要能源品位高的电能输入,而我国电能生产方式主要依赖火电,需要消耗大量化石燃料;常规的采暖采用直接燃烧化石燃料的方式,同样需要消耗大量化石燃料。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持续使用传统的空调和采暖方式会造成可预期的能源短缺,此外分布式采暖的使用也会带来废气处理标准不够严格从而造成空气污染的不良后果,近年来我国遭受的空气污染问题就和化石能源的使用关系紧密。采用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余热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则可以有效解决相关的能源和环境问题。
吸收式技术是代替常规压缩式空调和直接燃烧采暖的有效选项,吸收式热泵和制冷技术可以将热量输入转换为热量或冷量输出,其热量输入可以来诸如自工业余热、内燃机缸套水余热或太阳能蒸汽热水等的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余热,所得到的热量和冷量输出可以用于采暖或空调。由于采用可再生能源或余热,吸收式技术可以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并减少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
吸收式技术已经经过了长足的发展,并发展为了成熟的技术,传统的吸收式技术所使用的循环包括单效循环和双效循环,但这些循环也有自己的局限。其中常规吸收式循环的一个显著缺点就是吸收式循环对热源温度适应性不强,循环效率也相对恒定。而在对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余热进行利用的过程中,热源温度通常具有不稳定性,这会导致常规吸收式循环无法对热源进行充分利用,从而造成能源的浪费。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通过新型循环的构建改进了吸收式循环的热适应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及其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包括高压机构、低压机构;
所述高压机构包括第一发生器、再吸收器以及冷凝器;
所述低压机构包括吸收器、第二发生器以及蒸发器;
所述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包括溶液热交换器、预冷器、第一溶液泵、第一节流阀、第二节流阀、第二溶液泵以及第三节流阀;
所述第一发生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再吸收器的一端、冷凝器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发生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溶液泵的一端、第一节流阀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一溶液泵的另一端、第一节流阀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吸收器的一端相连;
所述再吸收器的另一端经溶液热交换器分别与所述第二节流阀的一端、第二溶液泵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二节流阀的另一端、第二溶液泵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发生器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冷凝器的另一端经预冷器、第三节流阀与所述蒸发器的相连接;
所述蒸发器经预冷器分别与所述第二发生器的另一端、吸收器的另一端相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精馏器;
所述精馏器与所述第一发生器相连接;
所述精馏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再吸收器、冷凝器相连接。
优选地,从所述第二溶液泵至再吸收器的溶液与从再吸收器至第二节流阀的溶液在所述溶液热交换器中进行换热;
从冷凝器至第三节流阀的制冷剂液体和从蒸发器至吸收器的制冷剂蒸气在预冷器中进行换热。
优选地,具有基础循环模式,在基础循环模式中,
所述吸收器中的溶液经第一溶液泵进入第一发生器,被高温热源加热产生第一制冷剂蒸气;
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分别进入所述再吸收器、冷凝器;
所述第一发生器中的剩余溶液经第一节流阀回至吸收器;
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进入冷凝器中,形成制冷剂液体,释放热量,使第二发生器受热,并在所述第二发生器中的溶液产生第二制冷剂蒸气;
所述第二制冷剂蒸气进入所述吸收器中;
所述第二发生器中的剩余溶液经第二溶液泵、溶液热交换器回至所述再吸收器;
所述再吸收器中的溶液吸收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后向中温热源释放热量,然后经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回至第二发生器;
所述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液体经预冷器、第三节流阀进入蒸发器;
所述蒸发器中的制冷剂液体受低温热源加热后,形成第三制冷剂蒸气;
所述第三制冷剂蒸汽经预冷器进入吸收器;
所述吸收器中来自第一发生器中的剩余溶液吸收第二制冷剂蒸气、第三制冷剂蒸气后,先后向第一发生器和中温热源释放热量;
所述吸收器中的溶液吸收过第二制冷剂蒸气以及第三制冷剂蒸气后,经第一溶液泵进入第一发生器。
优选地,具有精馏器循环模式,在精馏器循环模式中,
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从第一发生器进入所述精馏器,受冷却产生纯度提高的第一制冷剂蒸气和溶液;
所述纯度被提高的第一制冷剂蒸气分别进入所述再吸收器、冷凝器。
所述溶液回到第一发生器。
优选地,具有两级循环模式,在两级循环模式中,
所述第一发生器和吸收器之间不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一发生器全部由高温热源加热;
从所述第一溶液泵至第一发生器的溶液和从第一发生器至第一节流阀的溶液进行热交换。
优选地,具有吸收发生换热模式,在吸收发生换热模式中,
所述再吸收器、第二发生器、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节流阀以及第二溶液泵均停止工作;
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从第一发生器进入所述冷凝器;
所述蒸发器中的第三制冷剂蒸气进入所述吸收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包括显热交换、潜热交换。
优选地,还包括高温热源、中温热源以及低温热源;
所述高温热源和低温热源向系统提供热量,所述中温热源用于释放热量;
所述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包括制冷模式、热泵模式;
在制冷模式中,
所述中温热源为环境,冷量向低温热源输出;
在热泵模式中,
所述低温热源为环境,热量向中温热源输出。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方法,利用上述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对制冷剂进行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的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可以根据热源温度或输出温度的高低进行自适应调整。
2、本发明的循环系统具有多种模式:基础循环模式、精馏器循环模式、两级循环模式以及吸收发生换热模式,从而实现在不同温度热源或不同输出温度下的循环效率达到最优化。
3、本发明的循环系统同时具有制冷模式和热泵模式提供不同的输出。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解决吸收式热泵循环对热源温度和输出温度适应性差的解决方案,并为吸收式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循环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实施例的模式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热力学循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其中一种带精馏器实施例的模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实施例的模式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热力学循环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其中一种实施例的吸收发生换热模式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热力学循环示意图。
图中所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以下简称循环系统,包括高压机构、低压机构;所述高压机构包括第一发生器1、再吸收器4以及冷凝器6;所述低压机构包括吸收器3、第二发生器5以及蒸发器7;所述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包括溶液热交换器8、预冷器9、第一溶液泵10、第一节流阀11、第二节流阀12、第二溶液泵13以及第三节流阀14;所述第一发生器1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再吸收器4的一端、冷凝器6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发生器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溶液泵10的一端、第一节流阀11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溶液泵10的另一端、第一节流阀11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吸收器3的一端相连;所述再吸收器4的另一端经溶液热交换器8分别与所述第二节流阀12的一端、第二溶液泵1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节流阀12的另一端、第二溶液泵13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发生器5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冷凝器6的另一端经预冷器9、第三节流阀14与所述蒸发器7的相连接;所述蒸发器7经预冷器9分别与所述第二发生器5的另一端、吸收器3的另一端相连接。本发明的循环系统中,采用了溶液工质对,所述工质对包括制冷剂和吸收剂两部分。
具体地说,循环系统内部包括两个溶液回路:第一发生器1和吸收器3组成吸收发生换热溶液回路,再吸收器4和第二发生器5组成再吸收溶液回路。吸收发生换热溶液回路中,溶液依次经过第一发生器1、第一节流阀11、吸收器3和第一溶液泵10并回到第一发生器1。再吸收溶液回路中,溶液依次经过第二发生器5、第二溶液泵13、再吸收器4和第二节流阀12并回到第二发生器5。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制冷剂蒸气分别进入再吸收器4和冷凝器6,蒸发器7和第二发生器5产生的制冷剂蒸气被吸收器3吸收。
循环系统包含了第一发生器1和吸收器3之间的换热过程。该换热过程可以通过吸收器3出口的溶液先和吸收器3进行换热再进入第一发生器1完成;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发生器1和吸收器3之间添加额外的换热回路完成。
还包括精馏器2;所述精馏器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生器1相连接;所述精馏器2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再吸收器4、冷凝器6相连接。
从所述第二溶液泵13至再吸收器4的溶液与从再吸收器4至第二节流阀12的溶液在所述溶液热交换器8中进行换热;从冷凝器6至第三节流阀14的制冷剂液体和从蒸发器7至吸收器3的制冷剂蒸气在预冷器9中进行换热。
此外,所述吸收器3释放的部分热量释放给第一发生器1;所述冷凝器6的热量释放给第二发生器5。
本发明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具有基础循环模式,在基础循环模式中,所述吸收器3中的溶液经第一溶液泵10进入第一发生器1,先后受到吸收器3和高温热源加热并产生第一制冷剂蒸气;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分别进入所述再吸收器4、冷凝器6;所述第一发生器1中的剩余溶液经第一节流阀11回至吸收器3;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进入冷凝器6中,形成制冷剂液体,释放热量,使第二发生器5受热,并使所述第二发生器5中的溶液产生第二制冷剂蒸气;所述第二制冷剂蒸气进入所述吸收器3中;所述第二发生器5中的剩余溶液经第二溶液泵13、溶液热交换器8回至所述再吸收器4;再吸收器4中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制冷剂蒸气后将热量释放给中温热源,所述再吸收器4中的溶液吸收过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后经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节流阀12回至第二发生器5;所述冷凝器6中的制冷剂液体经预冷器9、第三节流阀14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中的液体制冷剂,即,制冷剂液体,吸收来自低温热源的热量并蒸发为第三制冷剂蒸气,换句话说,所述蒸发器7中的制冷剂液体受热后,形成第三制冷剂蒸气;所述第三制冷剂蒸汽经预冷器9进入吸收器3;所述吸收器3中来自第一发生器1中的剩余溶液吸收第二制冷剂蒸气、第三制冷剂蒸气后,先后向所述第一发生器1和中温热源放热;所述吸收器3中的溶液吸收过第二制冷剂蒸气以及第三制冷剂蒸气后,经第一溶液泵10进入第一发生器1。
具体地说,当热源温度适中时,吸收器和第一发生器之间进行潜热热交换,此时循环以基础循环模式工作,具有驱动温度低于吸收发生换热模式和效率高于两级模式的特征。
本发明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具有精馏器循环模式,在精馏器循环模式中,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从第一发生器1进入所述精馏器2,产生纯度被提高的第一制冷剂蒸气和溶液;所述纯度被提高的第一制冷剂蒸气分别进入所述再吸收器4、冷凝器6;所述溶液回到第一发生器。
本发明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具有两级循环模式,在两级循环模式中,所述第一发生器1和吸收器3之间不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发生器1的热源来自所述第一发生器1的热源;从所述第一溶液泵10至第一发生器1的溶液和从第一发生器1至第一节流阀11的溶液进行热交换。
具体地说,当热源温度较低时,再吸收溶液回路正常工作,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制冷剂蒸气分别进入再吸收器4和冷凝器6,冷凝器6的热量释放给第二发生器5,吸收器3和第一发生器1之间进行显热热交换,此时循环以两级模式工作,有低驱动温度的特征。
本发明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具有吸收发生换热模式,在吸收发生换热模式中,所述再吸收器4、第二发生器5、溶液热交换器8、第二节流阀12以及第二溶液泵13均停止工作;所述第一制冷剂蒸气从第一发生器1进入所述冷凝器6;所述蒸发器7中的第三制冷剂蒸气进入所述吸收器3。
具体地说,当热源温度较高时,可以停止再吸收溶液回路的循环,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所有制冷剂蒸气进入冷凝器6,冷凝器6的热量释放给中温热源,吸收器3和第一发生器1之间有潜热热交换,此时循环系统以吸收发生换热模式工作,具有高循环效率的特征。
所述热交换包括显热交换、潜热交换。
本发明的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包括高温热源、中温热源以及低温热源;所述高温热源以及低温热源向系统提供热量输入,所述中温热源用于释放热量;所述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还包括制冷模式、热泵模式;在制冷模式中,所述中温热源为环境,冷量输出到低温热源;在热泵模式中,所述低温热源为环境,热量输出到中温热源。
具体地说,循环系统与外热源,即高温热源、中温热源以及低温热源,之间的换热过程包括:高温热源向第一发生器1输入热量,吸收器3和再吸收器4将热量释放给中温热源,蒸发器7吸收来自低温热源的热量。循环系统的内部换热过程包括:第一发生器1和吸收器3之间的热交换,冷凝器6和第二发生器5之间的热交换,预冷器9中液体制冷剂,即,制冷剂液体,和气体制冷剂,即,制冷剂蒸气,之间的热交换以及溶液热回收器,即,溶液热交换器8中高温溶液和低温溶液之间的热交换。
具体地说,本发明的循环系统中上述的溶液采用溴化锂水溶液或氨水溶液等多种吸收工质对作为工质。在采用有结晶风险的工质对,如溴化锂水溶液时,需要控制热源温度以降低结晶风险。上述的制冷剂、吸收剂,可采用制冷剂和吸收剂的沸点相近的工质对,如采用氨水溶液,此时需在第一发生器1的蒸气出口处添加精馏器2以提升效率:即,在具有精馏器循环模式中,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相对低纯度制冷剂蒸气需先进入精馏器2,经过冷却精馏后产生相对高纯度制冷剂蒸气再进入吸收器3和冷凝器6,精馏器2中产生的溶液回到第一发生器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方法,利用上述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对制冷剂进行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的步骤。
详细地说,图1为循环系统以基础循环模式运行时的流程示意图:吸收器3中的溶液经过第一溶液泵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第一发生器1中的溶液依次受到吸收器3释放的热量和高温热源加热产生第一制冷剂蒸气并进入再吸收器4和冷凝器6,第一发生器1中剩余的溶液经过第一节流阀11回到吸收器3中;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制冷剂蒸气在冷凝器6中冷凝为液体制冷剂并释放热量给第二发生器5,第二发生器5中的溶液受到来自冷凝器6热量的加热产生第二制冷剂蒸气并进入吸收器3,第二发生器5中剩余的溶液经过第二溶液泵13和溶液热回收器8进入再吸收器4,再吸收器4中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一发生器1的制冷剂蒸气后将热量释放给中温热源,再吸收器4中吸收过制冷剂蒸气的溶液经过溶液热回收器8和节流阀12后回到第二发生器5;冷凝器6中的液体制冷剂经过预冷器9和节流阀14进入蒸发器7,蒸发器7中的液体制冷剂吸收来自低温热源的热量并蒸发为第三制冷剂蒸气,蒸发器7中的第三制冷剂蒸气经过预冷器9进入吸收器3;吸收器3中来自节流阀11的溶液吸收来自第二发生器5和蒸发器7中的第三制冷剂蒸气并依次释放热量给第一发生器1和中温热源,吸收器3中吸收过制冷剂蒸气的溶液再次经过第一溶液泵10进入第一发生器1并完成一个循环。
图2为循环以基础循环模式运行时在温度压力图上的轨迹:在第一发生器1中,溶液被来自吸收器3中的热量加热发生达到状态115,然后被来自高温热源的热量加热至状态101,然后进入吸收器3,溶液在吸收器中吸收来自第二发生器5和蒸发器7的蒸气并释放热量,这个过程先释放热量给发生器并达到状态116,然后释放热量给中温热源并达到状态103。从图中也可以看出第一发生器1中的发生终了状态101由高温热源温度决定,吸收器3中的吸收终了状态103和再吸收器4中的吸收终了状态104由中温热源温度决定,蒸发过程状态7由低温热源温度决定。由于采用了吸收发生换热,只有状态115和状态101之间的发生过程需要外热源输入,状态115前的发生过程由内部换热完成,从而减少了外界热量输入并提高了系统效率。由于采用了包括再吸收器4和第二发生器5的再吸收溶液循环,第一发生器1和吸收器3之间的压力差降低,二者之间的温度重叠范围增加,从而可以在高温热源温度较低的工况下也能达到吸收发生换热,从而提升系统效率。
图3为带精馏器的循环以具有精馏器循环模式运行时的流程图,除去与图1中流程相同之处外,还有以下不同之处:在增加了精馏器2之后,第一发生器1中产生的相对低纯度制冷剂蒸气先进入精馏器2,精馏器2中的相对低纯度制冷剂蒸气受到冷却精馏产生相对高纯度制冷剂蒸气并分别进入再吸收器4和冷凝器6,精馏后产生的精馏液体回到第一发生器1中。该过程适合制冷剂和吸收剂沸点相差较低的工质对。
图4为循环以两级模式运行时的流程示意图,除去与图3的相同之处外:在本发明的循环系统中第一发生器1和吸收器3之间没有潜热热交换,第一发生器1中的发生过程全部依靠来自高温热源的输入,但从溶液泵10进入第一发生器1的溶液和从第一发生器1进入第一节流阀11的溶液有显热交换。该模式的热力循环在温度压力图上的轨迹如图5所示,由于第一发生器1和吸收器3之间没有温度重叠,二者之间没有潜热热交换,因此这种模式适合高温热源温度较低的情况。
图5为循环以吸收发生换热模式运行时的流程示意图,除去与图3相同之处外:该模式中第二溶液泵13停止工作,因此再吸收器4、第二发生器5、第二节流阀12和溶液热回收器8也停止工作,第一发生器1产生的制冷剂蒸气全部进入冷凝器6,冷凝器6中的制冷剂蒸气的热量释放给中温热源,蒸发器7中产生的制冷剂蒸气全部进入吸收器3。该模式的热力循环在温度压力图上的轨迹如图7所示,由于再吸收器4和第二发生器5停止工作,系统减少了内部热量交换带来的损失,具有比基础循环模式更高的效率,但同时对高温热源温度的要求也有所提升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及其方法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