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让平台_买专利_卖专利_中国高校专利技术交易-买卖发明专利上知查网

全部分类
全部分类
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及其使用方法

IPC分类号 : F23C5/32,F23C7/00

申请号
CN201911212741.5
可选规格
  •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 法律状态: 有权
  • 申请日: 2019-12-02
  • 公开号: 111121005B
  • 公开日: 2020-05-08
  • 主分类号: F23C5/32
  • 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及其使用方法,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同轴设置的中心燃气管、一级风筒体、二级风筒体和外筒体;外筒体与一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风室,风室靠近炉膛一端设置风室端板;中心燃气管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有锥台形中心燃气管端盖,中心燃气管端盖的外周面设置至少一个中心燃气喷孔;中心燃气管与一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一级风通道,一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有一级风旋流叶片;一级风筒体与二级风筒体之间形成二级风通道,二级风通道靠近炉膛一端设置二级风旋流叶片,二级风通道远离炉膛一端连通风室。本发明采用新型分级燃烧方式,在确保燃烧效率下,减小热力型NOx的生成。

权利要求

1.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同轴设置的中心燃气管、一级风筒体、二级风筒体和外筒体;

所述的外筒体与一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风室,所述风室靠近炉膛一端设置风室端板;

所述的中心燃气管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有锥台形中心燃气管端盖,所述中心燃气管端盖的外周面设置至少一个中心燃气喷孔;

所述的中心燃气管与一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一级风通道,所述的一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有一级风旋流叶片;

所述的一级风筒体与二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二级风通道,所述的二级风通道靠近炉膛一端设置二级风旋流叶片,所述的二级风通道远离炉膛一端连通风室,风室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后通过二级风旋流叶片喷入炉膛;

所述的一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大于二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

在所述的外筒体与二次风筒体之间的环形空腔处沿周向设置至少一个外缘燃烧器;所述的外缘燃烧器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缘燃气管、渐扩短管和三级风筒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风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间的距离大于二级风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渐扩短管为薄壁圆台结构,所述的渐扩短管的截面直径沿进气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的渐扩短管包括靠近炉膛的大径端以及远离炉膛的小径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级风筒体与外缘燃气管之间形成三级风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级风通道远离炉膛的一端与风室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级风筒体与渐扩短管之间形成外侧三级风通道,所述的渐扩短管的内壁包围形成的空腔为内侧三级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侧三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边缘内循环盖板,所述的边缘内循环盖板封堵了外侧三级风通道的部分气体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边缘内循环盖板封堵了外侧三级风通道靠近外筒体一侧的气体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缘燃烧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外缘燃气管外侧的外缘外循环烟气管,所述的外缘外循环烟气管与外缘燃气管之间形成外缘外循环烟气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缘外循环烟气管的一端对接渐扩短管的小径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缘外循环烟气管的外径小于等于渐缩短管的小径端内径,外侧三级风通道内的气体通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后由大径端喷入炉膛。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渐扩短管的外周面设置至少一个进气口,外侧三级风通道内的气体经进气口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后由大径端喷入炉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气口靠近小径端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缘燃气管靠近炉膛一端设置外缘燃气管盖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缘燃气管盖板上开设至少一个外缘燃气喷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级风通道内设置与外筒体同轴的环形二级风分割筒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级风分割筒体将二级风通道分割为连通的外侧二级风通道和内侧二级风通道,所述的二级风分割筒体与二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外侧二级风通道,所述的二级风分割筒体与一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内侧二级风通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侧二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侧二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大于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所述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大于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风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近炉侧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二级风分割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的二级风分割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二级风筒体近炉膛侧端面到外筒体近炉膛侧端面之间的距离。

22.一种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使用方法包括:

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喷入炉膛后与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级风混合初步燃烧,燃烧后的中心燃气与由二级风通道通入的二级风继续混合燃烧。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Ⅰ)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喷入炉膛,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次风经一级风旋流叶片进入炉膛,中心燃气与一次风在炉膛内混合初步燃烧;

(Ⅱ)风室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形成二级风,二级风分为两股,一股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二级风,外侧二级风穿过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进入炉膛,另一股进入内侧二级风通道经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进入炉膛,经初步燃烧的中心燃气在炉膛内与两股二次风混合燃烧;

(Ⅲ)风室中的气体进入外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三级风,外侧三级风通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或渐扩短管上设置的进气口由外侧三级风通道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内侧三级风,外缘外循环烟气管通入外缘外循环烟气,内侧三级风、外缘外循环烟气以及外缘燃气管喷入的外缘燃气三者混合低温燃烧,随后外缘燃气与外侧三级风混合燃尽。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Ⅰ)中所述的中心燃气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燃气量的20%~80%。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风包括中心外循环烟气和中心空气。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0%~10%。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风的中心空气量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的5%~30%。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Ⅱ)中所述的风室中的气体包括风室外循环烟气和风室空气。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风室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0%~15%。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级风的风室空气量占总空气量的20%~70%。

31.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侧二级风的空气量占二级风总空气量的20%~50%。

32.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大于等于中心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

33.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与中心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的比值为1~2。

3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Ⅲ)中所述的内侧三级风占三级风总量的0%~60%。

3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侧三级风量小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

3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侧三级风量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的比值为0~0.8。

3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缘外循环烟气与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0%~1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燃烧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燃气燃烧器及其使用方法,尤其 涉及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燃气不含燃料氮或燃料氮含量较低燃气,可以采用增大过量空气系数 的方法来降低燃烧温度,从而控制热力型NOx的生成。但由于燃气相对集中喷 入空气流,燃气燃烧初期与空气混合时,会出现燃气量和氧量化学当量比接近 的过渡区域,造成局部高温生成热力型NOx,无法实现超低排放。另外,过量 空气太大,也会增加排烟热损失和风机电耗,降低能效。

空气中混入外循环烟气也是降低燃气燃烧温度峰值的常用方法。但该方案 需要较大的再循环烟气量,锅炉风道和烟道的流动阻力增大,风机电耗增大。 若采用送风机入口节流的方式吸入循环烟气,则使整个风机在全流量下增大压 头,风机电耗损失更为显著。过大的外循环烟气量,还会使炉膛温度整体降低, 辐射传热量大幅减小,炉膛出口烟气焓增大,排烟热损失也增大。流动阻力和 排烟损失增大还会造成锅炉最大出力下降。

通过燃烧器出口气流的卷吸作用促进烟气在炉内循环也可控制燃烧初期的 燃料和氧气浓度,有利于降低燃烧的温度峰值。但对于大型燃烧器,气流周界 长度与截面积的比值降低,内循环烟气流量比率较小,难以达到NOx超低排放 的效果。

烟气再循环配合分级燃烧是近来发展的主要技术,该技术可一定程度降低 烟气外循环量。但分级燃烧和较大的烟气量(较低的氧浓度)使可燃物与氧气 传质变差,燃烧后期不易燃尽,造成燃烧效率的下降,强化了低氮燃烧与高效 燃烧的耦合关系。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及 其使用方法,本发明采用新型分级燃烧方式,以烟气内循环或辅以较小烟气外 循环量,控制整个燃气燃烧过程温度均匀,在确保燃烧效率下,减小热力型NOx的生成。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由 内至外依次包括同轴设置的中心燃气管、一级风筒体、二级风筒体和外筒体。

所述的外筒体与一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风室,所述风室靠近炉膛一端设 置风室端板。

所述的中心燃气管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有锥台形中心燃气管端盖,所述中 心燃气管端盖的外周面设置至少一个中心燃气喷孔。

所述的中心燃气管与一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一级风通道,所述的一级 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有一级风旋流叶片。

所述的一级风筒体与二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二级风通道,所述的二级 风通道靠近炉膛一端设置二级风旋流叶片,所述的二级风通道远离炉膛一端连 通风室,风室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后通过二级风旋流叶片喷入炉膛。

本发明充分利用了烟气内循环来控制燃烧温度峰值,中心燃气进入炉膛后 首先与旋流强度最高的一级风混合燃烧,由于混合快速、一级风的空燃比较低, 且混合有循环烟气,因而初期燃烧温度较低;中心燃气初步燃烧后随混合烟气 与二级风继续混合燃烧,由于一级风加二级风的总风量与中心燃气相比的空燃 比很大,因而燃烧温度也较低;中心燃气先进行贫氧燃烧后增大了烟气量,燃 气及氧气的消耗与扩散使其浓度峰值降低,再与过量空气混合进行富氧燃烧时, 不会出现局部高浓度的氧气和燃气。显著减少外循环烟气的流量和风压,在保 障整体效率下减少热力型NOx的生成。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一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 间的安装倾角大于二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

在本发明中,中心燃气管端盖采用外径较大的凸出的锥台形结构,以及从 外缘到中心的风道旋流叶片倾角逐渐增大,增加了中心回流烟气的空间和回流 卷吸能力,降低燃烧初期燃料和氧气浓度,有利于减少甚至取消中心外循环烟 气。高温的中心内循环的增强也有利于在低氧下的低负荷稳定燃烧。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风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间的 距离大于二级风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中,旋流叶片由外缘向中心的安装倾角及到炉膛的距离依次增大, 强化了初期燃烧的烟气与二级风之间的交叉混合,也增强了过量空气的冷却作 用,避免了局部高温现象的出现。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的外筒体与二次风筒体之间的环 形空腔处沿周向设置至少一个外缘燃烧器。

优选地,所述的外缘燃烧器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缘燃气管、渐 扩短管和三级风筒体。

优选地,所述的渐扩短管为薄壁圆台结构,所述的渐扩短管的截面直径沿 进气方向逐渐增大,所述的渐扩短管包括靠近炉膛的大径端以及远离炉膛的小 径端。

在本发明中,由于渐扩管的特殊结构导致外侧三级风向外扩散,可以延后 空气与外缘燃气的混合,拉长外缘燃气的燃烧行程,有利于控制炉膛内前段的 燃烧强度和利用炉膛的吸热过程而控制整体燃烧温度。

优选地,所述的三级风筒体与外缘燃气管之间形成三级风通道。

优选地,所述的三级风通道远离炉膛的一端与风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的三级风筒体与渐扩短管之间形成外侧三级风通道,所述的 渐扩短管的内壁包围形成的空腔为内侧三级风通道。

优选地,所述的外侧三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边缘内循环盖板,所 述的边缘内循环盖板封堵了外侧三级风通道的部分气体出口。

优选地,所述的边缘内循环盖板封堵了外侧三级风通道靠近外筒体一侧的 气体出口。

在本发明中,外缘燃烧器间隔布置,增大了整个燃烧器内外气流的卷吸周 界,显著提高了烟气内循环量比率;另外,外缘燃烧器在外侧设置边缘内循环 盖板,封堵三级风的外侧边缘,可增加利用外缘燃烧器的内部卷吸周界,使外 缘低温烟气从封堵边进入中心,增大了炉内烟气向外缘燃烧器的卷吸回流量。

外缘燃气初期仅与少量内侧三级风混合后进入炉膛燃烧,由于这部分混合 气的空燃比较小,因而燃烧温度较低;另外,由于渐扩管的作用,外侧三级风 向外扩散,可以延后空气与外缘燃气的混合,拉长外缘燃气的燃烧行程,有利 于控制炉膛内前段的燃烧强度和利用炉膛的吸热过程而控制整体燃烧温度。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外缘燃烧器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外 缘燃气管外侧的外缘外循环烟气管,所述的外缘外循环烟气管与外缘燃气管之 间形成外缘外循环烟气通道。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空气中混入外循环烟气可进一步控制燃烧温度。另外, 本发明在外缘燃气外侧包裹外缘外循环烟气,可以较小的外循环烟气流量进一 步降低外缘燃气的初期燃烧温度和延长外缘燃气的燃烧行程。

优选地,所述的外缘外循环烟气管的一端对接渐扩短管的小径端。

优选地,所述的外缘外循环烟气管的外径小于等于渐缩短管的小径端内径, 外侧三级风通道内的气体通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进入 内侧三级风通道后由大径端喷入炉膛。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渐扩短管的外周面设置至少一个 进气口,外侧三级风通道内的气体经进气口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后由大径端喷 入炉膛。

优选地,所述的进气口靠近小径端设置。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外缘燃气管靠近炉膛一端设置外 缘燃气管盖板。

优选地,所述的外缘燃气管盖板上开设至少一个外缘燃气喷孔。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二级风通道内设置与外筒体同轴 的环形二级风分割筒体。

优选地,所述的二级风分割筒体将二级风通道分割为连通的外侧二级风通 道和内侧二级风通道,所述的二级风分割筒体与二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外 侧二级风通道,所述的二级风分割筒体与一级风筒体之间形成环形的内侧二级 风通道。

优选地,所述的外侧二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优选地,所述的内侧二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大于内侧二 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所述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 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大于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轴线之间的安装倾 角。

在本发明中,通过改变旋流叶片的安装角度使得由内向外的烟气旋流强度 的逐渐降低,即可增强内侧向外侧的混合,同时可避免中心燃烧区的过量空气 较早与外缘燃气混合,保障外缘燃气燃烧的延长。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风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近炉侧的端面之间的 距离大于二级风分割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之间的距 离,所述的二级风分割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近炉膛侧的端面之间的距 离大于二级风筒体近炉膛侧端面到外筒体近炉膛侧端面之间的距离。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解耦燃气燃烧器的使用方 法,所述的使用方法包括:

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喷入炉膛后与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级风混合初步 燃烧,燃烧后的中心燃气与由二级风通道通入的二级风继续混合燃烧。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Ⅰ)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喷入炉膛,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次风经一 级风旋流叶片进入炉膛,中心燃气与一次风在炉膛内混合初步燃烧;

(Ⅱ)风室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形成二级风,二级风分为两股,一股 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二级风,外侧二级风穿过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进 入炉膛,另一股进入内侧二级风通道经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进入炉膛,经初步 燃烧的中心燃气在炉膛内与两股二次风混合燃烧;

(Ⅲ)风室中的气体进入外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三级风,外侧三级风通 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或渐扩短管上设置的进气口由外 侧三级风通道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内侧三级风,由外缘外循环烟气管通入 外缘外循环烟气,内侧三级风、外缘外循环烟气和外缘燃气管喷入的外缘燃气 三者混合低温燃烧,随后外缘燃气与外侧三级风混合燃尽。

本发明采用新型分级燃烧方式,以烟气内循环或辅以较小烟气外循环量, 控制整个燃气燃烧过程温度均匀,在确保燃烧效率下,减小热力型NOx的生成。 中心燃烧区首先以低空燃比和混合循环烟气燃烧,然后烟气混入过量空气系数 较大的二级风。中心燃烧区初级燃烧后以含低浓度燃气的烟气混入过量二级风, 可避免出现局部富氧、富燃的区域。外缘燃烧器首先以少量循环烟气、内侧三 级风与外缘燃气混合低温燃烧,然后与外侧三级风和中心燃烧区的过量空气混 合燃尽。外缘燃气以向外偏转的外侧三级风包裹,同时与由内向外旋流强度逐 渐降低的中心区烟气混合,可延长外缘燃气的燃烧过程,避免炉膛前段的燃烧 强度过大,利用炉膛的吸热来控制整体燃烧温度。本发明内外燃烧区均通过扩 大气流射流周界提高卷吸能力,增强了烟气内循环来控制燃烧温度峰值,减小 了对烟气外循环的要求。由于外缘燃气在空气包裹之中,可保障外缘燃气在适 当行程内完成与助燃空气的充分混合燃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进入解耦燃气燃烧器的空气分为可由阀门控 制流量的两部分各自独立进入解耦燃气燃烧器,其中,中心空气进入一级风通 道,风室空气进入风室。

作为本发明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Ⅰ)中所述的中心燃气占解耦燃 气燃烧器总燃气量的20%~80%,例如可以是20%、25%、30%、35%、40%、45%、 50%、55%、60%、65%、70%、75%或80%,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 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风包括中心外循环烟气和中心空气。

优选地,所述的中心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比为0%~10%,例如可以是1%、2%、3%、4%、5%、6%、7%、8%、9%或10%,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 适用。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风的中心空气量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的 5%~30%,例如可以是5%、6%、7%、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27%、28%、29%或30%,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 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优选地,步骤(Ⅱ)中所述的风室中的气体包括风室外循环烟气和风室空 气。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空气中混入外循环烟气可进一步控制燃烧温度,外循 环烟气可由独立的风机提供循环动力,即避免了送风机节流抽吸方式造成非常 大的全流量节流损失,也可根据需要对不同区域供给不同量的外循环烟气,以 最小的外循环烟气量取得最大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的风室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比为0%~15%,例如可以是1%、2%、3%、4%、5%、6%、7%、8%、 9%、10%、11%、12%、13%、14%或15%,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 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优选地,所述的二级风的风室空气量占总空气量的20%~70%,例如可以是 20%、25%、30%、35%、40%、45%、50%、55%、60%、65%或70%,但并不 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优选地,所述的外侧二级风的空气量占二级风总空气量的20%~50%,例如 可以是20%、22%、24%、26%、28%、30%、32%、34%、36%、38%、40%、 42%、44%、46%、48%或50%,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 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大于等于中心燃气所需理论空 气量。

优选地,所述的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与中心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的 比值为1~2,例如可以是1.0、1.1、1.2、1.3、1.4、1.5、1.6、1.7、1.8、1.9或 2.0,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优选地,步骤(Ⅲ)中所述的内侧三级风占三级风总量的0%~60%,例如 可以是5%、10%、15%、20%、25%、30%、35%、40%、45%、50%、55%或 60%,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优选地,所述的内侧三级风量小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

优选地,所述的内侧三级风量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的比值为0~0.8, 例如可以是0.1、0.2、0.3、0.4、0.5、0.6、0.7或0.8。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 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优选地,所述的外缘外循环烟气与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 为0%~10%,例如可以是1%、2%、3%、4%、5%、6%、7%、8%、9%或10%, 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

本发明所述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上述例举的点值,还包括没有例举出的上 述数值范围之间的任意的点值,限于篇幅及出于简明的考虑,本发明不再穷尽 列举所述范围包括的具体点值。

所述系统是指设备系统、装置系统或生产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充分利用了烟气内循环来控制燃烧温度峰值。中心燃气管端盖 采用外径较大的凸出的蘑菇头状,以及从外缘到中心使风道叶片倾角逐渐增大, 增加了中心回流烟气的空间和回流卷吸能力,降低燃烧初期燃料和氧气浓度, 有利于减少甚至取消中心外循环烟气。高温的中心内循环的增强也有利于在低 氧下的低负荷稳定燃烧。外缘燃烧器间隔布置,增大了整个燃烧器内外气流的 卷吸周界,显著提高了烟气内循环量比率;另外,外缘燃烧器在外侧设置边缘 内循环盖板,封堵三级风的外侧边缘,可增加利用外缘燃烧器的内部卷吸周界, 使外缘低温烟气从封堵边进入中心,增大了炉内烟气向外缘燃烧器的卷吸回流 量。

(2)中心燃气进入炉膛后首先与旋流强度最高的一级风混合燃烧,由于混 合快速、一级风的空燃比较低,且混合有循环烟气,因而初期燃烧温度较低; 中心燃气初步燃烧后随混合烟气与二级风继续混合燃烧,由于一级风加二级风 的总风量与中心燃气相比的空燃比很大,因而燃烧温度也较低;中心燃气先进 行贫氧燃烧后增大了烟气量,燃气及氧气的消耗与扩散使其浓度峰值降低,再 与过量空气混合进行富氧燃烧时,不会出现局部高浓度的氧气和燃气,同时, 旋流叶片由外缘向中心的安装倾角及到炉膛的距离依次增大,强化了初期燃烧 的烟气与二级风之间的交叉混合,也增强了过量空气的冷却作用,避免了局部 高温现象的出现。

(3)外缘燃气初期仅与少量内侧三级风混合后进入炉膛燃烧,由于这部分 混合气的空燃比较小,因而燃烧温度较低;另外,由于渐扩管的作用,外侧三 级风向外扩散,可以延后空气与外缘燃气的混合,拉长外缘燃气的燃烧行程, 有利于控制炉膛内前段的燃烧强度和利用炉膛的吸热过程而控制整体燃烧温 度。

(3)由内向外烟气旋流强度的逐渐降低,即可增强内侧向外侧的混合,同 时可避免中心燃烧区的过量空气较早与外缘燃气混合,保障外缘燃气燃烧的延 长。另外,由于外缘燃气在一定量的空气包裹之中,且中心燃烧区的过量空气 采用旋流形式,因而可保障外缘燃气在适当行程内完成与内外助燃空气的充分 混合,确保可燃物燃尽。

(4)通过在空气中混入外循环烟气可进一步控制燃烧温度。另外,本发明 在外缘燃气外侧包裹外缘外循环烟气,可以较小的外循环烟气流量进一步降低 外缘燃气的初期燃烧温度和延长外缘燃气的燃烧行程。

(5)外循环烟气可由独立的风机提供循环动力,即避免了送风机节流抽吸 方式造成非常大的全流量节流损失,也可根据需要对不同区域供给不同量的外 循环烟气,以最小的外循环烟气量取得最大的效果。

(6)本发明可大幅减少外循环烟气量。较小的外循环烟气流量可减小通风 阻力,减小高负荷下的排烟损失,保障锅炉出力。较小的外循环烟气流量可提 高炉膛反应气体的浓度,也有利于提高最终的燃烧效率。本发明可在更小的风 机电耗、在更高燃烧效率和热效率下控制热力型NOx的生成,实现解耦燃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解耦燃气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解耦燃气燃烧器的侧视结构图。

其中,1-外筒体;2-三级风筒体;3-外缘外循环烟气管;4-外缘燃气管;5- 渐扩短管;6-二级风筒体;7-一级风筒体;8-中心燃气管;9-一级风旋流叶片; 10-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1-外缘燃气喷孔;12-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3-二级 风分割筒体;14-中心燃气管端盖;15-中心燃气喷孔;16-进气口;17-风室端板; 18-边缘内循环盖板;19-风室。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 “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 “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 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 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 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一级”、“二级”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 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 此,限定有“一级”、“二级”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 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 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 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 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 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所述的解耦 燃气燃烧器如图1和图2所示,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同轴设置的中心燃气管8、一 级风筒体7、二级风筒体6和外筒体1。外筒体1与一级风筒体7之间形成环形 风室19,风室19靠近炉膛一端设置风室端板17,中心燃气管8靠近炉膛的一 端设置有锥台形中心燃气管端盖14,中心燃气管端盖14的外周面设置至少一个 中心燃气喷孔15。中心燃气管8与一级风筒体7之间形成环形的一级风通道, 一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有一级风旋流叶片9。一级风筒体7与二级风筒 体6之间形成环形的二级风通道,二级风通道靠近炉膛一端设置二级风旋流叶 片,二级风通道远离炉膛一端连通风室19,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后 通过二级风旋流叶片喷入炉膛。一级风旋流叶片9与外筒体1轴线之间的安装 倾角大于二级风旋流叶片与外筒体1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一级风筒体7近炉 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1近炉膛侧的端面间的距离大于二级风筒体6近炉膛侧的 端面到外筒体1近炉膛侧的端面间的距离。

在外筒体1与二次风筒体之间的环形空腔处沿周向设置至少一个外缘燃烧 器。外缘燃烧器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同轴设置的外缘燃气管4、渐扩短管5和三级 风筒体2。

外缘燃气管4靠近炉膛一端设置外缘燃气管盖板,外缘燃气管盖板上开设 至少一个外缘燃气喷孔11。

渐扩短管5为薄壁圆台结构,渐扩短管5的外周面设置至少一个进气口16, 外侧三级风通道内的气体经进气口16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后由大径端喷入炉 膛,进气口16靠近小径端设置。渐扩短管5的截面直径沿进气方向逐渐增大, 渐扩短管5包括靠近炉膛的大径端以及远离炉膛的小径端。三级风筒体2与外 缘燃气管4之间形成三级风通道,三级风通道远离炉膛的一端与风室19连通, 三级风筒体2与渐扩短管5之间形成外侧三级风通道,渐扩短管5的内壁包围 形成的空腔为内侧三级风通道。外侧三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边缘内循 环盖板18,边缘内循环盖板18封堵了外侧三级风通道的部分气体出口,进一步 地,边缘内循环盖板18封堵了外侧三级风通道靠近外筒体1一侧的气体出口。

外缘燃烧器还包括套设在外缘燃气管4外侧的外缘外循环烟气管3,外缘外 循环烟气管3与外缘燃气管4之间形成外缘外循环烟气通道。外缘外循环烟气 管3的一端对接渐扩短管5的小径端,进一步地,外缘外循环烟气管3的外径 小于等于渐缩短管的小径端内径,外侧三级风通道内的气体通过外缘外循环烟 气管3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后由大径端喷入炉膛。

二级风通道内设置与外筒体1同轴的环形二级风分割筒体13,二级风分割 筒体13将二级风通道分割为连通的外侧二级风通道和内侧二级风通道,二级风 分割筒体13与二级风筒体6之间形成环形的外侧二级风通道,二级风分割筒体 13与一级风筒体7之间形成环形的内侧二级风通道。外侧二级风通道靠近炉膛 的一端设置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2,内侧二级风通道靠近炉膛的一端设置内侧 二级风旋流叶片10。一级风旋流叶片9与外筒体1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大于内 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0与外筒体1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0 与外筒体1轴线之间的安装倾角大于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2与外筒体1轴线之 间的安装倾角。一级风筒体7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1近炉侧的端面之间的 距离大于二级风分割筒体13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1近炉膛侧的端面之间的 距离,二级风分割筒体13近炉膛侧的端面到外筒体1近炉膛侧的端面之间的距 离大于二级风筒体6近炉膛侧端面到外筒体1近炉膛侧端面之间的距离。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解耦燃气燃烧器的使用 方法,所述的使用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Ⅰ)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8喷入炉膛,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次风经 一级风旋流叶片9进入炉膛,中心燃气与一次风在炉膛内混合初步燃烧;

中心燃气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燃气量的20%~80%。一级风包括中心外循环 烟气和中心空气,其中,中心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 状态下的体积比为0%~10%,中心空气量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的 5%~30%。

(Ⅱ)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形成二级风,二级风分为两股,一 股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二次风,外侧二次风穿过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12进入炉膛,另一股进入内侧二级风通道经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0进入炉膛, 经初步燃烧的中心燃气在炉膛内与两股二次风混合燃烧;

风室19中的气体包括风室19外循环烟气和风室19空气,其中,风室19 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0%~15%; 风室19空气量占总空气量的20%~70%,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的外侧二级风的 空气量占二级风总空气量的20%~50%。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与中心燃气 所需理论空气量的比值为1~2。

(Ⅲ)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外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三级风,外侧三级风 通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3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或渐扩短管5上设置的进气 口16由外侧三级风通道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内侧三级风,由外缘外循环烟 气管3通入外缘外循环烟气,内侧三级风、外缘外循环烟气和外缘燃气管4喷 入的外缘燃气三者混合低温燃烧,随后外缘燃气与外侧三级风混合燃尽;

内侧三级风占三级风总量的0%~60%,内侧三级风量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 空气量的比值为0~0.8,外缘外循环烟气与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比为0%~10%。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的使用方法,所述的使用方法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Ⅰ)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8喷入炉膛,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次风经 一级风旋流叶片9进入炉膛,中心燃气与一次风在炉膛内混合初步燃烧;

中心燃气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燃气量的20%。一级风包括中心外循环烟气 和中心空气,其中,中心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比为1%,中心空气量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的5%。

(Ⅱ)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形成二级风,二级风分为两股,一 股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二次风,外侧二次风穿过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12进入炉膛,另一股进入内侧二级风通道经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0进入炉膛, 经初步燃烧的中心燃气在炉膛内与两股二次风混合燃烧;

风室19中的气体包括风室19外循环烟气和风室19空气,其中,风室19 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1%;风室19 空气量占总空气量的20%,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的外侧二级风的空气量占二级 风总空气量的20%。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与中心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的 比值为1。

(Ⅲ)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外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三级风,外侧三级风 通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3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或渐扩短管5上设置的进气 口16由外侧三级风通道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内侧三级风,由外缘外循环烟 气管3通入外缘外循环烟气,内侧三级风、外缘外循环烟气和外缘燃气管4喷 入的外缘燃气三者混合低温燃烧,随后外缘燃气与外侧三级风混合燃尽;

内侧三级风占三级风总量的5%,内侧三级风量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 的比值为0.1,外缘外循环烟气与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1%。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的使用方法,所述的使用方法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Ⅰ)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8喷入炉膛,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次风经 一级风旋流叶片9进入炉膛,中心燃气与一次风在炉膛内混合初步燃烧;

中心燃气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燃气量的32%。一级风包括中心外循环烟气 和中心空气,其中,中心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比为3%,中心空气量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的10%。

(Ⅱ)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形成二级风,二级风分为两股,一 股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二次风,外侧二次风穿过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12进入炉膛,另一股进入内侧二级风通道经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0进入炉膛, 经初步燃烧的中心燃气在炉膛内与两股二次风混合燃烧;

风室19中的气体包括风室19外循环烟气和风室19空气,其中,风室19 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3%;风室19 空气量占总空气量的30%,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的外侧二级风的空气量占二级 风总空气量的26%。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与中心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的 比值为1.2。

(Ⅲ)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外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三级风,外侧三级风 通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3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或渐扩短管5上设置的进气 口16由外侧三级风通道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内侧三级风,由外缘外循环烟 气管3通入外缘外循环烟气,内侧三级风、外缘外循环烟气和外缘燃气管4喷 入的外缘燃气三者混合低温燃烧,随后外缘燃气与外侧三级风混合燃尽;

内侧三级风占三级风总量的16%,内侧三级风量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空气 量的比值为0.25,外缘外循环烟气与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 3%。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的使用方法,所述的使用方法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Ⅰ)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8喷入炉膛,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次风经 一级风旋流叶片9进入炉膛,中心燃气与一次风在炉膛内混合初步燃烧;

中心燃气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燃气量的44%。一级风包括中心外循环烟气 和中心空气,其中,中心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比为5%,中心空气量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的15%。

(Ⅱ)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形成二级风,二级风分为两股,一 股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二次风,外侧二次风穿过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12进入炉膛,另一股进入内侧二级风通道经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0进入炉膛, 经初步燃烧的中心燃气在炉膛内与两股二次风混合燃烧;

风室19中的气体包括风室19外循环烟气和风室19空气,其中,风室19 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5%;风室19 空气量占总空气量的40%,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的外侧二级风的空气量占二级 风总空气量的32%。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与中心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的 比值为1.4。

(Ⅲ)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外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三级风,外侧三级风 通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3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或渐扩短管5上设置的进气 口16由外侧三级风通道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内侧三级风,由外缘外循环烟 气管3通入外缘外循环烟气,内侧三级风、外缘外循环烟气和外缘燃气管4喷 入的外缘燃气三者混合低温燃烧,随后外缘燃气与外侧三级风混合燃尽;

内侧三级风占三级风总量的27%,内侧三级风量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空气 量的比值为0.4,外缘外循环烟气与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 5%。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的使用方法,所述的使用方法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Ⅰ)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8喷入炉膛,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次风经 一级风旋流叶片9进入炉膛,中心燃气与一次风在炉膛内混合初步燃烧;

中心燃气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燃气量的56%。一级风包括中心外循环烟气 和中心空气,其中,中心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比为7%,中心空气量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的20%。

(Ⅱ)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形成二级风,二级风分为两股,一 股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二次风,外侧二次风穿过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12进入炉膛,另一股进入内侧二级风通道经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0进入炉膛, 经初步燃烧的中心燃气在炉膛内与两股二次风混合燃烧;

风室19中的气体包括风室19外循环烟气和风室19空气,其中,风室19 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10%;风室 19空气量占总空气量的50%,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的外侧二级风的空气量占二 级风总空气量的38%。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与中心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 的比值为1.6。

(Ⅲ)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外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三级风,外侧三级风 通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3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或渐扩短管5上设置的进气 口16由外侧三级风通道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内侧三级风,由外缘外循环烟 气管3通入外缘外循环烟气,内侧三级风、外缘外循环烟气和外缘燃气管4喷 入的外缘燃气三者混合低温燃烧,随后外缘燃气与外侧三级风混合燃尽;

内侧三级风占三级风总量的38%,内侧三级风量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空气 量的比值为0.55,外缘外循环烟气与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 7%。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的使用方法,所述的使用方法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Ⅰ)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8喷入炉膛,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次风经 一级风旋流叶片9进入炉膛,中心燃气与一次风在炉膛内混合初步燃烧;

中心燃气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燃气量的68%。一级风包括中心外循环烟气 和中心空气,其中,中心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比为9%,中心空气量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的25%。

(Ⅱ)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形成二级风,二级风分为两股,一 股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二次风,外侧二次风穿过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12进入炉膛,另一股进入内侧二级风通道经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0进入炉膛, 经初步燃烧的中心燃气在炉膛内与两股二次风混合燃烧;

风室19中的气体包括风室19外循环烟气和风室19空气,其中,风室19 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13%;风室 19空气量占总空气量的60%,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的外侧二级风的空气量占二 级风总空气量的42%。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与中心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 的比值为1.8。

(Ⅲ)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外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三级风,外侧三级风 通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3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或渐扩短管5上设置的进气 口16由外侧三级风通道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内侧三级风,由外缘外循环烟 气管3通入外缘外循环烟气,内侧三级风、外缘外循环烟气和外缘燃气管4喷 入的外缘燃气三者混合低温燃烧,随后外缘燃气与外侧三级风混合燃尽;

内侧三级风占三级风总量的49%,内侧三级风量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空气 量的比值为0.7,外缘外循环烟气与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 9%。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的使用方法,所述的使用方法具体包 括如下步骤:

(Ⅰ)中心燃气经中心燃气管8喷入炉膛,由一级风通道通入的一次风经 一级风旋流叶片9进入炉膛,中心燃气与一次风在炉膛内混合初步燃烧;

中心燃气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燃气量的80%。一级风包括中心外循环烟气 和中心空气,其中,中心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 下的体积比为10%,中心空气量占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的30%。

(Ⅱ)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二级风通道形成二级风,二级风分为两股,一 股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二次风,外侧二次风穿过外侧二级风旋流叶片 12进入炉膛,另一股进入内侧二级风通道经内侧二级风旋流叶片10进入炉膛, 经初步燃烧的中心燃气在炉膛内与两股二次风混合燃烧;

风室19中的气体包括风室19外循环烟气和风室19空气,其中,风室19 外循环烟气量与解耦燃气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15%;风室 19空气量占总空气量的70%,进入外侧二级风通道的外侧二级风的空气量占二 级风总空气量的50%。一级风和二级风的总空气量与中心燃气所需理论空气量 的比值为2。

(Ⅲ)风室19中的气体进入外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外侧三级风,外侧三级风 通过外缘外循环烟气管3和渐缩短管对接处的空隙或渐扩短管5上设置的进气 口16由外侧三级风通道进入内侧三级风通道形成内侧三级风,由外缘外循环烟 气管3通入外缘外循环烟气,内侧三级风、外缘外循环烟气和外缘燃气管4喷 入的外缘燃气三者混合低温燃烧,随后外缘燃气与外侧三级风混合燃尽;

内侧三级风占三级风总量的60%,内侧三级风量与外缘燃气所需理论空气 量的比值为0.8,外缘外循环烟气与燃烧器总空气量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比为 10%。

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 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一种解耦燃气燃烧器及其使用方法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专利买卖交易资料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

没有评分数据
没有评价数据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复制
用户中心
我的足迹
我的收藏

您的购物车还是空的,您可以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在线留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