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包括依次呈一字型分布的第一上下楼道、蒸渗测筒区、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区、地下水位控制大厅、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和第二上下楼道,地面通过所述第一上下楼道通往蒸渗测筒区,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与蒸渗测筒区之间设有连接缝,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和地下水位控制大厅之间设有观测廊道,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和保护测坑分布于观测廊道两侧,所述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通过第二上下楼道通往地面。本实用新型不受外界风雨天气的干扰,便于试验群室验数据集中管理。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呈一字型分布的第一上下楼道、蒸渗测筒区、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区、地下水位控制大厅、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和第二上下楼道,地面通过所述第一上下楼道通往蒸渗测筒区,所述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与蒸渗测筒区之间设有连接缝,所述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和地下水位控制大厅之间设有观测廊道,所述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设有两个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分别在观测廊道的两侧,所述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设有两排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也分别位于观测廊道两侧,所述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区设有两个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分布于观测廊道两侧,所述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与地下水位控制大厅相连通,所述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通过第二上下楼道通往地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上下楼道顶部设有供水水箱。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观测廊道顶部每隔一段时间设有一个地下室通风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渗测筒区、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和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设有一个可开合的三段式防雨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比地下水位控制大厅高半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与地下水位控制大厅之间设有便于观测设备运行状况的玻璃窗。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属于水利工程和农学领域,涉及一种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设施,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
背景技术
蒸渗测坑是一种把田间的一部分土体使用箱体(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隔绝起来,通过测量和计算测坑内土体的水量平衡各要素,从而推算出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及作物需水量的试验装置。目前我国灌溉试验站大都分别建设有非称重式蒸渗测坑、蒸渗测筒,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三类试验装置作为作物需水量及灌溉节水技术试验主要观测平台,非称重式蒸渗测坑装置主要侧重于使用测坑地下自动供排水装置及测坑土壤传感器监测设备研究水分运移规律、节水灌溉技术等;蒸渗测筒装置侧重用于便携式同时观测多个小型测筒式结构装置内作物需水量研究,通过自动升降称重方式快速称量出每个测筒每日变化量从而计算出筒内作物日蒸腾蒸发量;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多用于通过称量方式研究与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体积一样的大型测坑内作物的蒸腾蒸发量。为了达到蒸渗测坑试验的全面性及数据集中管理的模式,发展蒸渗测坑现代信息化科研平台,蒸渗测坑整体结构的设计是最基本、最关键的条件之一。2017年,由王富庆申请的“一种多功能蒸渗测坑的地下混凝土结构”(专利号:CN201621129386.7)存在不系统性,仅仅只考虑了布局非称重式蒸渗测坑,未进行蒸渗测坑试验群平台的整体考虑。故目前全国蒸渗测坑结构仍然是分散式建设,在灌溉试验站内挑选3个地方分别开挖3个地下室建设非称重式蒸渗测坑、蒸渗测筒、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并建立3套独立的数据采集系统。原结构设计导致了蒸渗测坑试验群占用农田面积大、增大了开挖、回填、防渗工作量,资金投入大等问题。同时在5G大数据信息化环境下,分开建设不利于整个试验区数据集中管理、远程传输。因此,现急需一种建造节能、性能可靠、系统性强的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地下混凝土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蒸渗测坑结构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造节能、性能可靠、系统性强的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呈一字型分布的第一上下楼道、蒸渗测筒区、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区、地下水位控制大厅、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和第二上下楼道,地面通过所述第一上下楼道通往蒸渗测筒区,所述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与蒸渗测筒区之间设有连接缝,所述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和地下水位控制大厅之间设有观测廊道,所述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设有两个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分别在观测廊道的两侧,所述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设有两排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也分别位于观测廊道两侧,所述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区设有两个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分布于观测廊道两侧,所述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与地下水位控制大厅相连通,所述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通过第二上下楼道通往地面。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上下楼道顶部设有供水水箱。
作为改进,所述观测廊道顶部每隔一段时间设有一个地下室通风口。
作为改进,所述蒸渗测筒区、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和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设有一个可开合的三段式防雨棚。
作为改进,所述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比地下水位控制大厅高半层。
作为改进,所述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与地下水位控制大厅之间设有便于观测设备运行状况的玻璃窗。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
(1)该新型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地下混凝土结构,占用农田面积小、减少了开挖、回填、防渗工作量,减少了试验区地表自动防雨棚建设的工作量。
(2)该新型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地下混凝土结构提供了非称重式蒸渗测坑、蒸渗测筒,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三类试验平台统一归纳汇总并集中建设方案,并为实现数据统一采集、集中管理、远程传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3)结构布置合理、系统性强,该结构形成蒸渗测坑试验设施的实验文化。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蒸渗测坑实验群地下混凝土结构平面布置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蒸渗测坑实验群地下混凝土剖面结构布置图。
1-第一上下楼道,2-蒸渗测筒区,21-蒸渗测筒,3-连接缝,4-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5-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51-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6-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61-非称重式蒸渗测坑,7-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区,71-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8-观测廊道,9-地下水位控制大厅,10-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11-供水水箱,12-第二上下楼道,13-地下室通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一种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包括依次呈一字型分布的第一上下楼道1、蒸渗测筒区2、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4、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5、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6、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区7、地下水位控制大厅9、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10和第二上下楼道12,地面通过所述第一上下楼道1通往蒸渗测筒区2,所述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4与蒸渗测筒区2之间设有连接缝3,所述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4和地下水位控制大厅9之间设有观测廊道8,所述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5设有两个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51,分别在观测廊道8的两侧,所述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6设有两排非称重式蒸渗测坑61,也分别位于观测廊道8两侧,所述保护测坑区设有两个保护测坑,分布于观测廊道8两侧,所述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10与地下水位控制大厅9相连通,所述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10通过第二上下楼道12通往地面。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二上下楼道12顶部设有供水水箱11,所述观测廊道8顶部每隔一段时间设有一个地下室通风口13,所述蒸渗测筒区2、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5和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6分别设有一个可开合的三段式防雨棚,也可以采用自动防雨棚,避免了原蒸渗测坑试验分别在蒸渗测筒区2、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5和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6三个建造区域各建一套自动防雨棚、使用三套控制系统的繁琐问题;
本实用新型统一归纳了国内蒸渗测坑的所有实验平台,包括蒸渗测筒区2,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5和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6,形成了全面的蒸渗测坑试验区实验文化。
本实用新型整套蒸渗测坑试验群混凝土结构“一字”成形设于地下室,不仅测量不受外界风雨天气的干扰,同时避免了每个试验区单独建设占用农田面积大、增大了开挖、回填、防渗工作量等问题,此结构便于实验人员集中开展科研实验。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上下楼道1和第二上下楼道12结构和尺寸一样,上下楼道宽2.25m,地下混凝土结构两端均布设一个上下楼道,从右侧的第一上下楼道1-进入地下实验室,首先看见的是蒸渗测筒实验区,10行4列,共安装40个蒸渗测筒21,使用蒸渗测筒21配套轨道自动称量小车每次同时称量1行4个测筒重量,称完一行后自动移动到下一行接着称量第二行,如此称量完40个测测筒重量后,轨道自动称量小车自动返回停放处。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4,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5与蒸渗测筒区2相邻,蒸渗测筒区2与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4中间设置有连接缝3,防止整体基建热胀冷缩变形导致防渗影响,该设计标准按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0J301地下建筑防水结构45-47页标准。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控制室4内安装2套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51控制箱及相关电气元器件。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非称重式蒸渗测坑61试验区包括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6、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区7、地下水位控制大厅9,其中非称重式蒸渗测坑61、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71、和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51分别设于观测廊道8两侧。地下水位控制大厅9紧靠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71,整套蒸渗测坑试验群地表设置1套全自动防雨棚。非称重式蒸渗测坑保护坑71设置两个,用于消除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10建筑物边界对非称重式蒸渗测坑61内作物生长影响;非称重式蒸渗测坑61用来进行试验,数量24个,科研试验常以“3组”重复试验,故按经验设置成3*8=24个。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10处于整个试验群左侧,紧邻地下水位控制大厅9。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10位于半层楼,通过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面向地下水位控制大厅9设有玻璃窗。电脑监控室内放置3台工业控制计算机,3台工控机运行上位机采集软件,分别自动监控蒸渗测筒区2、大型称重式蒸渗测坑区5、非称重式蒸渗测坑区6。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10内放置布设1台总服务器,与3台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局域网,实现三类试验区数据集中采集存储,并配置好数据远程接口。
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如下:整套蒸渗测坑实验群“一字”成形设于地下室,避免作物参数测量不受外界风雨天气的干扰,避免原每个实验区单独建设造成的重复占用农田面积浪费农田问题。三类蒸渗测坑不同侧重点试验设施集中布局,蒸渗测坑试验群数据集中采集到蒸渗测坑数据采集区电脑监控室10,所有实验数据集中管理、为进行现代信息化数据远程传输提供了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固定大小的蒸渗测坑试验群地下混凝土结构,通过改变相应的参数就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某些组成部分的改动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倘若这些改动属于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内,则实用新型的意图也包含这些改动在内。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一种多功能蒸渗测坑试验群的地下混凝土结构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