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积雪隔离罩及具有该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一种具有防积雪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包括:转向架本体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转向架本体前端的防积雪隔离罩。转向架本体的两端设有制动装置,防积雪隔离罩围设在制动装置周围。防积雪隔离罩包括: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列车转向架上的顶板和后板,以及依次设置在顶板和后板之间的前挡板、前板和底板;顶板、后板、底板、前挡板和前板围合成两端开口的空心罩体,空心罩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该防积雪隔离罩可以阻止夹带雪粒的空气进入制动区域,具有该隔离罩的列车在风雪天气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
权利要求
1.一种防积雪隔离罩,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列车转向架上的顶板(1)和后板(2),以及依次设置在所述顶板(1)和所述后板(2)之间的前挡板(4)、前板(3)和底板(5);所述顶板(1)、后板(2)、底板(5)、前挡板(4)和前板(3)围合成两端开口的空心罩体,所述空心罩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积雪隔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积雪隔离罩为凸五棱柱结构,所述底板(5)与地面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积雪隔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与所述前板(3)连接的端部设有相对于所述顶板(1)的板面倾斜设置的坡面(12),所述坡面(12)上设有第一卡槽(13),所述前板(3)与所述顶板(1)连接的端部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13)配合的第一凸块(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积雪隔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13)和所述第一凸块(3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栓孔(131),所述螺栓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孔(131)将所述顶板(1)和所述前板(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积雪隔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板(3)与所述前挡板(4)、所述前挡板(4)与所述底板(5)、所述底板(5)与所述后板(2)均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卡槽(13)和第一凸块(31)的配合方式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防积雪隔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前板(3)、前挡板(4)、底板(5)和后板(2)的两端的内壁面分别设有第二卡槽(14),所述第一侧板(6)和所述第二侧板(7)对应设有与所述第二卡槽(14)配合的第二凸块(62),所述第一侧板(6)和所述第二侧板(7)通过所述第二卡槽(14)与所述第二凸块(62)相配合与所述顶板(1)、前板(3)、前挡板(4)、底板(5)和后板(2)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积雪隔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槽(14)的侧壁上以及所述第二凸块(62)上设有至少一排第二螺栓孔(141),螺栓通过所述第二螺栓孔(141)将所述第一侧板(6)以及所述第二侧板(7)分别与所述顶板(1)、前板(3)、前挡板(4)、底板(5)和后板(2)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积雪隔离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6)和所述第二侧板(7)上设有供列车主轴通过的通孔(61)。
9.一种具有防积雪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架本体(8)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转向架本体(8)两端的权利要求6-7任一项所述的防积雪隔离罩,所述转向架本体(8)的两端设有制动装置(81),所述防积雪隔离罩围设在所述制动装置(81)周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防积雪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装置(81)包括制动盘(811)以及与所述制动盘(811)对应设置的闸瓦(812),所述转向架本体(8)上设有用于支撑所述闸瓦(812)的闸瓦支架(813),所述顶板(1)上设有至少一排第三螺栓孔(11),螺栓通过第三螺栓孔(11)将所述顶板(1)固定在所述闸瓦支架(813)的上端,所述顶板(1)的内壁面抵触在所述闸瓦支架(813)上,所述后板(2)设置在所述闸瓦支架(813)下方的所述转向架本体(8)上。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积雪隔离罩及具有该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
背景技术
对于高速列车,当列车高速运行时,由于空气流动,转向架的制动区域以负压为主,该区域存在大量的流速较小的漩涡,容易吸附雪粒堆积进而导致制动盘上容易结冰,由于制动盘主要通过与闸瓦之间摩擦力来制动,因此当制动盘上结冰时会减小制动盘与闸瓦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影响列车制动性能,使列车制动时滑行距离增加,甚至无法制动造成事故,但现有列车制动装置上没有任何有效的防护装置来避免制动区域结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积雪隔离罩及具有该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该防积雪隔离罩可以阻止夹带雪粒的空气进入制动区域,具有该隔离罩的列车在风雪天气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积雪隔离罩,包括: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列车转向架上的顶板和后板,以及依次设置在顶板和后板之间的前挡板、前板和底板;顶板、后板、底板、前挡板和前板围合成两端开口的空心罩体,空心罩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该防积雪隔离罩设置在列车转向架的制动区域,可以将制动区域与外界隔离开,从而防止外界空气在制动区域形成旋涡或者负压,从而减少制动区域吸附雪粒。该隔离罩采用顶板、后板、底板、前挡板和前板五块板围设成一空心罩体,并在罩体开口两端设置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从而将制动装置包围在罩体中,顶板和后板设置在转向架现有的结构上,可以节约一定的空间的同时不会对转向架做出太大的改动,使该隔离罩的适用范围更广,安装拆卸更加方便,且五块板沿360°一周设置,可拆卸掉任意一块板进行某一位置的检修,视线范围分布合理。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防积雪隔离罩为凸五棱柱结构,底板与地面平行。
该隔离罩为凸五棱柱结构,底板与地面平行,底板可防止防地面轨道上的风雪进入制动区域,侧面各块板倾斜设置,可避免积雪堆积,后板可以有效隔离转向架制动区域后方的风雪,前板和前挡板从其连接棱处分别向斜上方和斜下方延伸,可以使前方夹带雪花颗粒的高速气流沿前板和前挡板分流向斜上方和斜下方,两端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则将隔离罩封闭,避免上扬的气流从两侧进入制动区域。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顶板与前板连接的端部设有相对于顶板的板面倾斜设置的坡面,坡面上设有第一卡槽,前板与顶板连接的端部设有与第一卡槽配合的第一凸块。
顶板和前板通过第一卡槽和第一凸块配合实现两者可拆卸连接,由于顶板和前板不是垂直设置,因此第一卡槽设置在具有一定角度的坡面上,从几何关系上看,坡面与顶板表面之间的夹角再加上90°即为顶板和前板之间的夹角。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卡槽和第一凸块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栓孔,螺栓通过第一螺栓孔将顶板和前板连接。
为进一步固定顶板和前板,在卡槽和凸块的两端通过螺栓再次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前板与前挡板、前挡板与底板、底板与后板均通过设置第一卡槽和第一凸块的配合方式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顶板、前板、前挡板、底板和后板的两端的内壁面分别设有第二卡槽,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对应设有与第二卡槽配合的第二凸块,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通过第二卡槽与第二凸块相配合与顶板、前板、前挡板、底板和后板可拆卸连接。
在顶板、前板、前挡板、底板以及后板两端的内壁面上开设与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相配合的第二卡槽即可把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卡设在第二卡槽中,实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各条边分别与顶板、前板、前挡板、底板以及后板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卡槽的侧壁上以及第二凸块上设有至少一排第二螺栓孔,螺栓通过第二螺栓孔将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分别与顶板、前板、前挡板、底板和后板可拆卸连接。
为进一步加强固定作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不仅仅需要卡设在第二卡槽中,还需通过螺栓固定在顶板、前板、前挡板、底板以及后板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设有供列车主轴通过的通孔。
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列车主轴的位置开设通孔,通孔的个数、大小和位置等不做具体限定,可根据列车转向架实际结构进行调整,通孔的尺寸不宜过大,以避免风雪从通孔和主轴之间的间隙进入隔离罩,同样的,通孔的尺寸也不应太小,以避免影响主轴转动。
一种具有防积雪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包括:转向架本体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转向架本体两端的防积雪隔离罩,转向架本体的两端设有制动装置,防积雪隔离罩围设在制动装置周围。
该列车转向架在制动区域安装了上述的防积雪隔离罩,隔离罩只需设置在转向架的制动区域,对其他结构无影响,且隔离罩可拆卸地设置在列车转向架上,可根据天气选择是否需要安装该隔离罩。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制动装置包括制动盘以及与制动盘对应设置的闸瓦,转向架本体上设有用于支撑闸瓦的闸瓦支架,顶板上设有至少一排第三螺栓孔,螺栓通过第三螺栓孔将顶板固定在闸瓦支架的上端,顶板的内壁面抵触在闸瓦支架上,后板设置在闸瓦支架下方的转向架本体上。
隔离罩的顶板安装在转向架的闸瓦支架上,后板也安装在转向架本体上,无需在转向架上增加其他安装结构,且闸瓦支架的上表面倾斜,使顶板也倾斜设置,与平面相比,倾斜的表面不易堆积雪花。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在寒冷风雪等恶劣天气下运行的高速列车提供一种隔离罩及具有该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该隔离罩整体呈凸五棱柱结构,四周封闭,可阻挡各个方向的风雪进入,且可将各个方向的风雪有效分流,避免风雪进入制动区域,具有该隔离罩的转向架与现有转向架相比,在风雪天气具有更好的制动性能,增强列车在风雪天气的行驶安全,该隔离罩拆装方便且形状结构不会影响转向架的性能,可根据高速列车的型号进行灵活调整,各组成部分之间均采用可拆卸的连接形式,可根据检修部位拆卸任意位置处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防雪隔离罩的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防雪隔离罩的转向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防雪隔离罩的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三(无前板);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顶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后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顶板和前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顶板和第一侧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顶板;11-第三螺栓孔;12-坡面;13-第一卡槽;131-第一螺栓孔;14-第二卡槽;141-第二螺栓孔;2-后板;3-前板;31-第一凸块;4-前挡板;5-底板;6-第一侧板;61-通孔;62-第二凸块;7-第二侧板;8-转向架本体;81-制动装置;811-制动盘;812-闸瓦;813-闸瓦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
参照图1-图3,一种防积雪隔离罩及具有该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具有该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包括:转向架本体8以及可拆卸地设置在转向架本体8两端的防积雪隔离罩,转向架本体8的两端设有制动装置81,防积雪隔离罩围设在制动装置81周围,图1-3中转向架本体8的两端均设有制动装置81,两个制动装置81处分别设置防积雪隔离罩,但为简化图示,图上只画出一端的防积雪隔离罩;制动装置81包括制动盘811以及与制动盘811对应设置的闸瓦812,转向架本体8上设有用于支撑闸瓦812的闸瓦支架813。
该防积雪隔离罩包括:分别可拆卸地设置在列车转向架上的顶板1和后板2,以及依次设置在顶板1和后板2之间的前挡板4、前板3和底板5;顶板1、后板2、底板5、前挡板4和前板3围合成两端开口的空心罩体,空心罩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防积雪隔离罩为凸五棱柱结构,底板5与地面平行,顶板1设置在闸瓦支架812的上端,后板2设置在闸瓦支架812下方的转向架本体8上。
参照图4,顶板1上设有一排第三螺栓孔,闸瓦支架813上相应的位置开设同样的螺栓孔,螺栓通过第三螺栓孔11将顶板1固定在转向架的闸瓦支架813一侧,顶板1的内壁面抵触在闸瓦支架813上,闸瓦支架813对顶板1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且顶板1的倾斜角度与闸瓦支架813相配合,无需对转向架本体8的现有结构进行过多改动。
参照图5,后板2设置在闸瓦支架812下方的转向架本体8上并且转向架本体8将后板2与顶板1连接,使顶板1和后板2之间无间距。
参照图6,顶板1靠近前板3的一端的端部设有与顶板1的板面倾斜设置的坡面12,坡面12上设有第一卡槽13,前板3靠近顶板1的一端的端部设有与第一卡槽13配合的第一凸块31。第一卡槽13和第一凸块3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螺栓孔131,螺栓通过第一螺栓孔131将顶板1和前板3连接。前板3和前挡板4、前挡板4与底板5、底板5与后板2均通过与第一卡槽13和第一凸块31相同的配合方式可拆卸连接,即前板3靠近前挡板4的一端的截面上设置卡槽,前挡板4与前板3相配合的位置设置凸台,前挡板4靠近底板5的一端的截面设有卡槽,底板5与前挡板4相配合的位置设置凸台,底板5的另一端设置卡槽与后板2上设置的凸台配合。
参照图7,顶板1靠近第一板以及第二侧板7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卡槽14,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靠近顶板1的端部设有与第二卡槽14配合的第二凸块62,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通过第二卡槽14与第二凸块62相配合与顶板1可拆卸连接。第二卡槽14的侧壁上以及第二凸块62上设有至少一排第二螺栓孔141,螺栓通过第二螺栓孔141将第一侧板6以及第二侧板7分别与顶板1可拆卸连接。前板3、前挡板4、底板5和后板2均通过与第二卡槽14相同的卡槽与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可拆卸连接。
参照图8,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上设有供列车主轴通过的通孔61。
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尤其是寒冷雪风天,可以在列车转向架本体8上安装此隔离罩,首先在列车转向架的闸瓦支架813上安装顶板1,在闸瓦支架813下方的转向架本体8上安装后板2,然后通过将各结构上的第一凸块31插入第一卡槽13中,并用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131进行固定,按照此种方法依次安装前板3和前挡板4,之后安装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将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上的第二凸块62插入第二卡槽14中,然后螺栓通过第二螺栓孔141将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进行固定,最后安装底板5在对应的位置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防积雪隔离罩及具有该隔离罩的列车转向架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