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摘要
本发明结合各类减震装置的力学性能特点,提出了一种组合耗能减震设计方法和一种组合耗能减震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结构中组合应用速度型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通过主动调整耗能减震装置的布置位置和力学特性参数,使各类减震装置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分阶段发挥作用:在多遇地震作用下,仅速度型阻尼器耗散能量,粘滞阻尼器不屈服耗能,只为结构提供刚度;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金属阻尼器逐步进入屈服,弥补粘滞阻尼器耗能能力降低的缺点,实现结构耗能效率的最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建立不设耗能减震装置的高层建筑结构模型;
S20,对所述高层建筑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得到所述高层建筑结构模型当中各个楼层及结构件的受力和变形状况;
S30,筛选出适于布置粘滞阻尼器的楼层,并在筛选后的楼层中选择层间位移角或弯曲变形较大的楼层布置所述粘滞阻尼器;
S40,根据各楼层形变状况选择避难层或设备层布置环带桁架,形成加强层,并采集所述环带桁架各处的受力状况;
S50,根据各处结构件的受力情况,筛选出适于布置金属阻尼器的结构件,并在其中结构变形或构件内力较大的结构件替换为所述金属阻尼器;所述步骤S50包括:
S52,使用软钢耗能连梁替换钢筋混凝土连梁;
S54,使用屈曲约束支撑替换所述环带桁架当中的腹杆;
S60,遭遇地震时所述粘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A%,所述金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B%,调整所述粘滞阻尼器的参数,使得多遇地震下A%>20%,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10%<A%<B%;调整所述金属阻尼器的参数,使得所述金属阻尼器布置前后的结构件刚度基本等效,并使多遇地震下B=0,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B%>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的筛选包括:
S32,选择设备层或避难层布置所述粘滞阻尼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滞阻尼器一端连接于刚性伸臂桁架,另一端通过牛腿连接于框架柱,所述粘滞阻尼器竖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附加阻尼比、结构响应、伸臂桁架刚度以及所述粘滞阻尼器的参数确定所述粘滞阻尼器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阻尼器为屈曲约束支撑和/或软钢耗能连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当中的分析包括反应谱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
7.一种组合耗能减震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层建筑当中设有组合式耗能减震结构,所述组合式耗能减震结构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设计,所述组合式耗能减震结构包括粘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遭遇地震时所述粘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A%,所述金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B%,多遇地震下A%>20%,B=0;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10%<A%<B%。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耗能减震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阻尼器为屈曲约束支撑和/或软钢耗能连梁。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层、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耗能减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及组合耗能减震高层建筑。
背景技术
对于超高层建筑,传统的设计方法通过提高结构刚度、构件强度和延性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地震能量的耗散往往由构件损伤来实现,由此设计的结构刚度较大,承担较大的地震作用。随着耗能减震技术的日趋成熟,在结构中布置减震装置可消耗地震能量,减少主体结构承担的地震作用,有效地提高结构安全度。
耗能减震是把结构物的某些构件(如支撑、剪力墙、连接件等)设计成耗能杆件,或在结构的某部位(层间空间、节点、粘结缝等)安装耗能装置,在风或小震时,这些耗能构件或耗能装置具有足够的初始刚度,处于弹性状态,结构物仍具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以满足使用要求。
地震按照烈度等级分为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设防地震一般指中震,50年内超越概率约为10%的地震烈度;罕遇地震一般指大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中震或大震来临时,通过耗能构件或耗能装置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提供较大的阻尼力,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通过材料的塑性变形来耗能。这必然导致耗能构件或耗能装置在经历大震后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从而也使得整个结构产生过大的侧向变形(残余变形)。历次震害表明,强烈地震时结构产生的过大侧向变形(残余变形)是结构破坏倒塌的直接原因,对于即将倒塌或可能经历后续地震的结构,残余变形会对其产生严重影响,除此之外,当残余变形角大于0.5%时,建筑的维修成本就会大于重建成本。
现阶段减震技术在超高层结构中的应用往往仅局限于单一类型的减震装置,如仅采用粘滞阻尼器或仅采用金属阻尼器,未对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下的耗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其次,单一类型的减震装置往往导致结构耗能效率低,需设置较多的耗能器,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结构受力和变形特点充分发挥减震装置的耗能作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高层建筑所存在的减震结构类型单一、耗能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及组合耗能减震高层建筑。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建立不设耗能减震装置的高层建筑结构模型;
S20,对所述高层建筑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得到所述高层建筑结构模型当中各个楼层及结构件的受力和变形状况;
S30,筛选出适于布置粘滞阻尼器的楼层,并在筛选后的楼层中选择层间位移角或弯曲变形较大的楼层布置所述粘滞阻尼器;
S40,根据各楼层形变状况选择避难层或设备层布置环带桁架,形成加强层,并采集所述环带桁架各处的受力状况;
S50,根据各处结构件的受力情况,筛选出适于布置金属阻尼器的结构件,并在其中结构变形或构件内力较大的结构件替换为所述金属阻尼器;
S60,调整所述粘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的使用参数,使得所述粘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在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分阶段发挥作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30的筛选包括:
S32,选择设备层或避难层布置所述粘滞阻尼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滞阻尼器一端连接于刚性伸臂桁架,另一端通过牛腿连接于框架柱,所述粘滞阻尼器竖向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根据附加阻尼比、结构响应、伸臂桁架刚度以及所述粘滞阻尼器的参数确定所述粘滞阻尼器的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阻尼器为屈曲约束支撑和/或软钢耗能连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50的替换包括:
S52,使用所述软钢耗能连梁替换钢筋混凝土连梁;
S54,使用所述屈曲约束支撑替换所述环带桁架当中的腹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遭遇地震时所述粘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A%,所述金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B%,所述步骤S60中的调整包括:
S62,调整所述粘滞阻尼器的参数,使得多遇地震下A%>20%,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10%<A%<B%;
S64,调整所述金属阻尼器的参数,使得所述金属阻尼器布置前后的结构件刚度基本等效,并使多遇地震下B=0,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B%>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当中的分析包括反应谱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组合耗能减震高层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层建筑当中设有组合式耗能减震结构,所述组合式耗能减震结构包括粘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遭遇地震时所述粘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A%,所述金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B%,多余地震下A%>20%,B=0;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10%<A%<B%。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组合耗能减震高层建筑当中,所述金属阻尼器为屈曲约束支撑和/或软钢耗能连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结合各类减震装置的力学性能特点,提出了组合耗能减震设计方法和应用该方法设计的组合耗能减震高层建筑,在结构中组合应用速度型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通过主动调整耗能减震装置的布置位置和力学特性参数,使各类减震装置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分阶段发挥作用:在多遇地震作用下,仅速度型阻尼器耗散能量,粘滞阻尼器不屈服耗能,只为结构提供刚度;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金属阻尼器逐步进入屈服,弥补粘滞阻尼器耗能能力降低的缺点,实现结构耗能效率的最优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减振结构布置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超高层建筑立面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超高层建筑立面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结构侧向变形分布;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超高层建筑不设减振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超高层建筑设置减振结构的层间位移角;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粘滞阻尼伸臂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屈曲约束支撑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软钢耗能连梁布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软钢耗能连梁结构示意图;
图11A和图11B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引入软钢耗能连梁前后各结构耗能占比示意图;
图12A、图12B和图12C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粘滞阻尼器在不同等级地震下的滞回曲线;
图13A、图13B和图13C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屈曲约束支撑在不同等级地震下的滞回曲线;
图14A、图14B和图14C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软钢耗能连梁在不同等级地震下的滞回曲线;
图15A、图15B和图15C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各减振结构在不同等级地震下的耗能占比示意图。
其中:
100-核心筒;
200-框架柱;
300-伸臂桁架;
400-阻尼器;
600-屈曲约束支撑;
700-软钢耗能连梁;
710-耗能器;
720-预埋型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文中为组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适用于高层建筑,尤其适用于采用核心筒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超高层建筑,根据中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规定:“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具体的,请参阅图1,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建立不设耗能减震装置的高层建筑结构模型;
S20,对所述高层建筑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得到所述高层建筑结构模型当中各个楼层及结构件的受力和变形状况;
S30,筛选出适于布置粘滞阻尼器的楼层,并在筛选后的楼层中选择层间位移角或弯曲变形较大的楼层布置所述粘滞阻尼器;
S40,根据各楼层形变状况选择避难层或设备层布置环带桁架,形成加强层,并采集所述环带桁架各处的受力状况;
S50,根据各处结构件的受力情况,筛选出适于布置金属阻尼器的结构件,并在其中结构变形或构件内力较大的结构件替换为所述金属阻尼器;
S60,调整所述粘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的使用参数,使得所述粘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在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分阶段发挥作用。
需要说明的,步骤S10-S60当中,步骤S30和步骤S40、S50的顺序可以相互调换,即按照步骤S30布置粘滞阻尼器和按照步骤S40、S50布置金属阻尼器的顺序可以调换,且步骤S30-S50的顺序调换对该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不产生影响。
优选的,步骤S30当中的筛选还包括:
步骤S32,选择设备层或避难层布置所述粘滞阻尼器。考虑到粘滞阻尼器的布置通常会对建筑要求和使用功能等造成影响,故将粘滞阻尼器布置于设备层或避难层。
优选的,粘滞阻尼器400的结构如图7所示。传统的伸臂桁架300连接核心筒100和核心筒100周围的外围框架柱200,当结构受到水平载荷时,通过伸臂桁架300协调核心筒100与外围框架柱200的受力与变形,使一边的框架柱200受压,另一边的框架柱200受拉,产生抗倾覆力矩,抵抗外荷载。伸臂桁架300在抵抗水平荷载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此位置产生了刚度突变,形成了薄弱层,不利于结构的抗震。通过采用竖向布置粘滞阻尼器400,将伸臂桁架300与框架柱200的连接适当断开的方式,形成一种刚度适中并且具有较高耗能能力的伸臂桁架300超高层结构体系,使得伸臂桁架300在风振和/或地震作用下,与框架柱200发生相对错动,从而引起粘滞阻尼器400内的粘滞流体在压力差作用下的流动,从而产生阻尼力,耗散外界输入结构的振动能量。具体的,粘滞阻尼器400一端连接于刚性伸臂桁架300,另一端通过牛腿连接于框架柱200。
优选的,根据附加阻尼比、结构响应、伸臂桁架刚度以及粘滞阻尼器的参数确定粘滞阻尼器的布置数量。
优选的,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步骤S10-S60当中,金属阻尼器为屈曲约束支撑600或软钢耗能连梁700,也可是二者组合使用。屈曲约束支撑600又称防屈曲支撑或BRB(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与普通支撑相比,屈曲约束支撑600的承载力与刚度分离,承载力高,延性与滞回性能好,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不屈服或不严重损坏。软钢耗能连梁700在普通连梁基础上,对中间部分进行削弱,用低屈服点钢板取代中间部分,形成耗能器710,并和预埋于外伸梁段中的预埋型材720相连。软钢耗能连梁700在多遇地震下提供了较大的初始刚度,保证结构处于弹性状态;设防地震或罕遇地震下利用软钢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并且,在超高层建筑结构中,为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效果,粘滞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600的布置位置和数量往往受到限制,工程中常遇到布置粘滞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600后,结构的耗能水平仍不能满足预期减震设计要求的情况。引入软钢耗能连梁700,能够在不影响其他条件的前提下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
进一步的,步骤S50当中对于金属阻尼器的布置还包括:
S52,使用软钢耗能连梁替换钢筋混凝土连梁;
S54,使用屈曲约束支撑替换环带桁架当中的腹杆。
高层或超高层建筑当中,为保证建筑结构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还需要在结构中设置加强层,高层建筑的加强层一般设置一层或多层楼层高的环带桁架。由于会影响建筑使用,加强层一般设置于设备层或避难层,环带桁架一般也布置于设备层或避难层所在的楼层。使用软钢耗能连梁替换钢筋混凝土连梁、屈曲约束支撑替换环带桁架当中的腹杆,能够在不影响其他结构的前提下增加结构的耗能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52和步骤S54可以调换顺序,且顺序调换对该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不产生影响。
优选的,遭遇地震时粘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A%,金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B%,步骤S60中的调整包括:
S62,调整粘滞阻尼器的参数,使得多遇地震下A%>20%,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10%<A%<B%;
S64,调整金属阻尼器的参数,使得金属阻尼器布置前后的结构件刚度基本等效,并使多遇地震下B=0,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B%>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S20当中的分析包括反应谱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
通过调整粘滞阻尼器和金属阻尼器的参数,使得不同类型的减振装置能够分阶段耗能,在不同水准地震下充分发挥能够,提高建筑结构整体耗能效率,减少减振装置的总数量,降低结构造价。
实施例一:
根据设计要求,建立不设耗能减震装置的高层建筑模型。于本实施例当中,使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某300米超高层建筑模型,该高层建筑的外形和截面形状如图2、图3和图9所示,建筑平面尺寸近似于圆形外轮廓半径R=31.8m。结构办公区层高为4.5m,公寓及酒店区层高4.2m,地上建筑共65层,结构体系为型钢混凝土框架-核心筒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
对无减震装置的刚性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分析,由有限元软件计算各楼层的剪切变形、弯曲变形、层间位移角及受力情况,计算各结构件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得到各个楼层的侧向变形百分比,侧向变形包括弯曲变形和剪切变形,如图4所示,较低楼层剪切变形占比较大,较高楼层弯曲变形占比较大。
筛选出适于布置粘滞阻尼器的楼层:由于粘滞阻尼器的布置通常会对建筑要求以及使用功能等造成影响,故本实施例研究选用设备层或避难层所在的楼层(11层、21层、31层、41层、51层)。本实施例中适于布置粘滞阻尼器的楼层的弯曲变形情况及层间位移角如表1所示,五个设备层或加强层侧向变形均由弯曲变形控制,且越往上,弯曲变形占比越高,因此选择31层、41层、51层此三个避难层布置粘滞阻尼器。
表1设备层弯曲变形百分比和层间位移角
同时,根据对无减震装置的刚性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结果,于这些楼层(31层、41层、51层)设置加强层环带桁架,形成加强层。未设置加强层时各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部分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已经超出限额。设置加强层后的各楼层层间位移角如图6所示,各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均在限值以内。在分析结果中提取各加强层位置处环带桁架的轴力,如表2所示:
表2环带桁架腹杆内力
将各加强层(31层、41层、51层)处环带桁架的腹杆设计为屈曲约束支撑,屈曲约束支撑的结构如图8所示。
根据建筑功能、机电管线布置等条件,选取核心筒内剪切作用较大楼层的混凝土连梁,提取出连梁的最大内力,如表3所示:
表3剪切作用较大的核心筒连梁受力
将表3所示混凝土连梁设计为软钢耗能连梁,图9为软钢耗能连梁布置位置示意图,图10为软钢耗能连梁结构示意图。根据数据分析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模型未布置软钢耗能连梁时,受罕遇地震影响后各处混凝土连梁的性能目标占比为:OP-35%,IO-27%,LS-35%,CP-3%;布置软钢连梁后受罕遇地震影响后各处混凝土连梁的性能目标占比为:OP-53%,IO-23%,LS-24%。其中,OP指各项实际功能一直持续运行,即几乎没有损伤;IO指建筑物对于居住者依然是安全的,即最多只需要微小的维修;LS指结构依然稳定,还保持着一定的承载力,即危险的或者非结构性的损伤均在可控的范围内;CP指建筑物依然直立,但已经有些勉强。显然,布置软钢耗能连梁后混凝土连梁的塑形转角明显降低,保证连梁在罕遇地震下不发生严重损毁。
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高层建筑模型未布置和布置了软钢耗能连梁,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各结构的耗能曲线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未布置软钢耗能连梁时,模态阻尼耗能(即结构自身的固有阻尼耗能)占总体耗能的74%,金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15%,粘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11%;布置软钢耗能连梁后,模态阻尼耗能占总体耗能的64%,金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24%,粘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12%。显然,软钢连梁的引入提高了金属阻尼器耗能占结构整体耗能的比例,保证了大量地震能量通过减震装置耗散。
根据粘滞阻尼器产品规格,调整粘滞阻尼器参数,使得粘滞阻尼器在多遇地震下滞回曲线饱满,同时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也能有效参与结构耗能。阻尼器参数调整的具体过程为:从现有产品中初选一种规格参数,将该参数产品导入至高层建筑模型当中,通过时程分析计算,提取计算结果,得到耗能曲线;若耗能曲线满足预定要求,则选择该种产品;若耗能曲线不满足要求,则更换参数不同的产品重复上一步骤,直至计算结果满足预期目标。粘滞阻尼器参数如表4所示:
表4粘滞阻尼器参数
根据屈曲约束支撑产品规格,确定屈曲约束支撑刚度,使其在多遇地震下出力不达到屈服,仅为结构提供刚度,在设防地震下开始进入屈服,参与结构耗能,屈曲约束支撑参数如表5所示:
表5屈曲约束支撑参数
根据软钢耗能连梁产品规格,使其在多遇地震下出力不达到屈服,仅为结构提供刚度,在设防地震下开始进入屈服,参与结构耗能,软钢耗能连梁参数如表6所示:
表6软钢耗能连梁参数
如图12A至图14C所示,图12A、图12B和图12C为粘滞阻尼器在不同等级地震下的滞回曲线,图13A、图13B和图13C为屈曲约束支撑在不同等级地震下的滞回曲线,图14A、图14B和图14C为软钢耗能连梁在不同等级地震下的滞回曲线。可以看出,粘滞阻尼器在多遇地震下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能力较好,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也能够参与耗能;屈曲约束支撑和软钢耗能连梁在多遇地震下不参与结构耗能,在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下逐渐进入耗能。
于本实施例当中,如图15A、图15B和图15C所示,通过以上步骤布置多种减振装置所形成的组合耗能减振结构,计算求得在多遇地震下,模态阻尼耗能占总体耗能的69%,粘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31%;在设防地震下,模态阻尼耗能占总体耗能的65%,位移形阻尼器(金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17%,粘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18%;在罕遇地震下,模态阻尼耗能占总体耗能的64%,位移形阻尼器(金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24%,粘滞阻尼器耗能占总体耗能的12%;在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下组合耗能减震结构的附加阻尼比分别为1.8%、2.2%和2.4%,显然,各种类型的减振装置在不同水准地震下发挥了其各自耗能作用。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组合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及组合耗能减震高层建筑专利购买费用说明
Q:办理专利转让的流程及所需资料
A:专利权人变更需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手续,有代理机构的,变更手续应当由代理机构办理。
1:专利变更应当使用专利局统一制作的“著录项目变更申报书”提出。
2:按规定缴纳著录项目变更手续费。
3:同时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原件。
4:专利权转移的,变更后的专利权人委托新专利代理机构的,应当提交变更后的全体专利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委托书。
Q:专利著录项目变更费用如何缴交
A:(1)直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大厅收费窗口缴纳,(2)通过代办处缴纳,(3)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款,更多缴纳方式
Q:专利转让变更,多久能出结果
A:著录项目变更请求书递交后,一般1-2个月左右就会收到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下达《转让手续合格通知书》。
动态评分
0.0